正文 第5章 世界曆程(5)(1 / 3)

(1901~1984)穆罕默德·納吉布,埃及首任總統,1953年6月~1954年11月在任。1953年6月18日~1954年4月兼任總理。1902年2月20日生於蘇丹首都喀土穆。1918年進埃及皇家軍事學院學習。1920年畢業後在軍內任職。1927~1931年在福阿德一世大學學法律,兼學政治經濟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39年畢業於開羅軍事參謀學院。1948年任旅長,率領全旅參加巴勒斯坦戰爭,獲“福阿德一世之星”勳章。1950年晉升為將軍。1952年初參加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被推選為執行委員會主席。同年“七·二三”革命後,任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9月任內閣首相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53年6月18日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國,被選為總統兼總理。1954年4月辭去總理職務。同年11月革命指導委員會宣布納吉布與穆斯林兄弟會陰謀顛覆政府案有牽連,被解除總統職務,並遭軟禁。1960年7月23日被解禁,1984年8月28日,在開羅病逝。

利奧波德三世

(1901~1984)比利時第四任國王,1934~1951年在任。生於布魯塞爾,是國王阿爾貝一世的長子。1926年與瑞典公主阿絲特裏特(1935年死於車禍)結婚,1941年又與比利時西弗蘭德省的原總督亨利·巴爾斯的女兒瑪麗,莉莉安結婚。與第一位妻子生有二男一女,與第二位妻子生有一男二女。1934年登基後,在對內對外政策上都繼承了其父親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於1940年5月10~18日率部隊抵抗德國入侵,後被迫投降。投降後希望作為戰爭罪犯仍然留在比利時,以期減弱國家被占領的嚴酷事實。1944年被帶往德國,於第二年由美國部隊解放。二次大戰結束後,比利時一部分人因其在戰爭中的態度,表示無法接受其恢複王位而引起一場辯論,當時的政府就此問題舉行了一次公民表決,雖然獲得了58%的讚成票,但隻在弗蘭德省地區獲得多數,而在瓦隆地區和布魯塞爾是少數,遂於1951年退位。退位後主要活動是進行長途旅遊和人種學研究。

普利文

(1901~?)勒內·普利文,法國政府總理,1950~1951、1951~1952年在任。生於伊爾—維蘭省雷恩市。中學畢業後進入私立政治學院學習,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期間曾參加法蘭西行動大學生組織。大學畢業後到實業界任職,1929~1939年擔任歐洲自動電話公司總經理。1939年出任法國航空公司駐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參與政治活動。1940年出任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駐法屬赤道非洲秘書長。1941年出任駐倫敦的法國委員會外交、殖民地和財政專員。1943年擔任駐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委員會殖民地和海上貿易專員。1944年主持召開了布拉柴維爾法屬非洲會議。同年出任法國臨時政府殖民部長。1945年先後出任財政部長與國民經濟部長。1945~1946年再次擔任政府財政部長。1945~1958年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46年擔任海外領土現代化計劃和裝備委員會主席、重建獨立銀行董事長和國有化工業監督委員會主席。1946~1953年任民主與社會抵抗聯盟主席。1946~1947年擔任共和左翼聯盟主席。1949~1950年先後擔任皮杜爾政府和克耶政府國防部長。1950~1951年出麵組閣擔任政府總理。1951年出任克耶政府副總理。1951~1952年再度擔任總理職務。在其兩任總理期間,曾提出關於歐洲安全的“普利文計劃”,要求組建“歐洲軍”,聯邦德國可派少數部隊參加並接受聯合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以此防止德國的重新武裝。該計劃於1952年初在議會獲得通過。期間還提出了為私立中學學生提供助學金的“馬裏法案”。1952~1954年先後在比內政府、梅耶政府及拉尼埃政府擔任國防部長。1958年出任弗林姆蘭政府外交部長。1958~1969年擔任法國駐歐洲議會代表,同一時期還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屬進步與現代民主議會黨團。1962~1969年出任布列塔尼領土整治研究公司主席。1964~1973年擔任布列塔尼地區經濟發展委員會主席。1969~1973年先後擔任沙邦一戴爾馬政府、梅斯梅爾政府掌璽和司法部長。1974~1976年當選為布列塔尼地區議會議長。主要著作有《布列塔尼的未來》等。

法格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