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再現了西班牙內戰的一些情節,但線索是斷斷續續的,由大量簡短的場麵和對話組成,讀者看到的與其說是故事的進展,還不如說是廣泛的思考。小說探討了革命行動中的理想與現實、目的和手段,友情和紀律等一係列問題。它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共和派領導人怎樣從溫情主義轉為講求實際,從富有詩意的幻想轉到你死我活的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馬爾羅參加了坦克部隊;1940年6月受傷被俘;五個月後逃出戰俘營,到達自由區。半自傳體小說《與天使的鬥爭》的灰色調子流露了他這一段時間的消沉情緒。這部著作隻有第一部分(《阿爾騰堡的胡桃樹》)於1943年在瑞士出版,其餘部分被馬爾羅焚毀。
1943年夏天馬爾羅重振鬥爭活力,潛入敵占區,化名“貝爾瑞上校”,組織了一支遊擊隊,成為抗德遊擊戰中一個神奇人物。第二年7月受傷再次被捕,不久被盟軍解救。他又創立阿爾薩斯—洛林獨立旅,參加了解放阿爾薩斯的戰役。
馬爾羅對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行動和蘇聯國內的大規模迫害現象深感不滿,對共產主義產生了幻滅,從一個共產主義的同情者轉變為以戴高樂為代表的法蘭西國家主義的信仰者。戰後,他曾兩度出任戴高樂政府的部長職務。中法建交後,他曾於1965年代表法國政府訪問中國,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交部長。1969年戴高樂引退,他也最終離開政壇,專事寫作,直到病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年代裏,馬爾羅不再從事小說創作,而集中精力於研究藝術哲學和撰寫回憶錄。主要著作有《藝術心理學》三卷(1948~1950)、《想象中的世界雕塑博物館》三卷(1953~1955)、《諸神的變異》(1957),以及記載了1965年訪華之行的《反回憶錄》(1967)、記述與戴高樂的最後會晤的《砍倒的橡樹》(1971)等。
涅曼特·拉斯洛
(1901~1975)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翻譯家。1901年4月18日生於納吉巴尼亞,1975年3月3日逝世於布達佩斯。父親是個農民出身的中學教員。少年時期隨全家遷居布達佩斯,中學畢業後於1919年考上大學文科,半年後轉學醫學。醫學院畢業後先是當牙科醫生,後來當中學校醫直到1942年。他早年曾在《日出》和《西方》上發表作品,短篇小說《霍爾瓦特夫人之死》獲1925年《西方》雜誌征文獎。1932年因與《西方》雜誌主編發生意見分歧而脫離“西方社”,創辦自寫自編的刊物《見證人》,為“民粹派”作家隊伍的形成作了組織準備。他提出民族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和“優質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成為“民粹派”作家運動的主要思想代表。他曾經幻想能夠說服當時的統治集團,但這種幻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匈牙利現實的發展麵前破滅。匈牙利解放後,他退出政治生活,除在霍德麥澤瓦沙爾海伊某中學任課外,專門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重返文壇,1956年發表長篇小說《艾蓋兌·艾斯苔爾》,通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幾代人的故事批判地描寫了“民粹派”運動。此書和劇本《伽利略傳》(1953)獲1957年科蘇特國家獎金。他在50年代後期的理論著述中加深了對曆史必然性的認識。
涅曼特擅長心理描寫,作品富有哲理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曆史劇大都通過國內外曆史名人的事跡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如描寫19世紀匈牙利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政治家塞切尼·依斯特萬的《塞切尼》(1946),描寫15世紀捷克宗教改革領袖胡斯事跡的《胡斯·楊諾什》(1948),描寫19世紀匈牙利兩個數學家的《波堯伊父子》(1961),以及《伽利略》(1953)和《甘地之死》(1963)等,說明偉大人物與曆史進程的關係。他的社會劇往往以體現某一時代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心。他們幾乎都因自己的空想、家庭的壓力或個性上的怪癖而失敗,如《閃電光下》(1937)、《切萊什涅什》(1942)和《怪物》(1953)等。他的小說接觸到當時的現實,特別是知識分子和中等階級的一些問題。如小說《人間喜劇》(1929)描寫一個看破紅塵進山當隱士的醫學院學生為農村人民治病的故事;《喪事》(1935)描寫一個年青的農村寡婦受封建道德壓製的悲劇;《罪》(1936)通過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與一個窮短工相遇的故事,說明社會責任問題;自傳體小說《九月裏的馬車》(1937)、《南城的離別》(1938)和《星期三接待日》(1939)三部曲描寫了一個農民子弟的個人奮鬥的道路。1945年以後發表的小說除《艾蓋兌·艾絲苔爾》(1956)外,以《厭惡》(1947)最為成功,它描寫一個情欲冷漠的婦女怎樣以自白的方式剖析家庭和社會道德問題。作者在小說裏作了出色的心理描寫。
涅曼特的重要理論著作有:《準備》(共2卷,1941);《少數地位》(共2卷,1941);《質量的革命》(共2卷,1941)以及《知識分子的使命》(1943)。他還翻譯了普希金、列·托爾斯泰、岡察洛夫、高爾基、格羅斯曼及莎士比亞、萊辛、易卜生等人的作品。1952年因翻譯《安娜·卡列尼娜》和蘇聯作家紮克魯特金的《最後的村莊》而獲得尤若夫·阿蒂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