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篇敘事詩《貝龍德金》的主人公金是一個商人,因嫉妒兒子比自己能幹,竟親手將他殺害。詩人深刻揭露了一個冷酷無情的嫉妒狂的凶殘本相。
《旅費》是以神秘象征手法描述的別具一格的詩集。1963年,詩人因詩集《世界一鏡子》獲得文學院獎。1965年,獲印度文學講壇獎。
古盧珀的作品具有精雕細刻的特點,他向往未來,企圖喚起人們的美感,表現年青一代的進步,強調印度文化的傳統性。
德田秋聲
(1871~1943)日本小說家。原名德田未雄。1871年12月23日生於金澤市,1943年11月18日卒於東京。出身於一個藩主的家臣家庭。中學時代就酷愛文學,立誌當作家。退學後,他一麵在報館、出版社工作,一麵拜硯友社作家尾崎紅葉為師,學習創作。1896年發表描寫部落民生活的處女作《柑子叢林》獲好評,即辭去博文館的工作,雖然文學上受到紅葉的熏陶,然而他的氣質難以與硯友社文學合流。1899年經紅葉推薦進讀賣新聞社當了記者。第二年寫成描寫貴族生活的小說《雲的流向》。此後,因生活困難寫了不少通俗小說,間或寫些純文學作品。1901年退出報社一心搞創作,接連推出《春光》、《桎梏》、《前夫人》和《小貴族》等作品。1907年以後,接受了風靡文壇的自然主義思潮,成為日本自然主義最典型的一個作家。描繪一個小酒館老板及其妻子日常平凡生活的中篇小說《新家庭》(1908),是秋聲自然主義的奠基作。接著完成了描寫妻子不幸遭遇的小說《足跡》(1910)。描寫作家戀愛、結婚經過的長篇小說《發黴》(1911),是這時期影響最大的作品,采用主人公等於作者自己的手法,被日本評論家稱為私小說(自我小說)的典型。這部小說開創不要理想,不解決問題,純客觀描寫的創作路子,對後來的日本文學產生很大影響。
1912年,明治時代結束,大正時代開始之際,日本自然主義文學作為運動已不再存在,但德田秋聲仍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且技巧也日趨成熟,特別擅長刻畫女性形象,如《潰爛》(1913)裏塑造一個曾經當過妓女的婦女形象。《粗暴》(1915)則以純客觀態度敘述一個女人的愛與恨,被譽為日本自然主義的金字塔。大正年代(1912~1926),秋聲還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如《襪底》(1913)、《她與少年》(1917)、《一個妓女的故事》(1920)、《勝敗》(1921)、《感傷的事》(1921)、《籠中小鳥》(1923)和《幹裂的嘴唇》(1924)等。這時期比較有名的作品《洗澡桶》(1924)主要寫他自己的日常平凡生活。
1926年是日本昭和時代的頭一年,也是秋聲喪偶的一年,他寫成懷念妻子的小說《折疊包》和《過去的日子》。此後,秋聲愛上來自北海道、立誌當作家的小田順子,描寫他與順子的愛情故事是他20、30年代作品的主要內容。如1926年寫成的《神經衰弱》、《兩個病人》和《逃掉的小鳥》,1927年的《墓》、《春來》、《一個晚上》及1928年的《別離》、《牙痛》等,總數達20來篇。後來他又將這些作品重新組接加工,成為後期的長篇代表《化裝人物》(1935~1938)。秋聲和順子分離後,1931年結識了小林政子,描寫政子艱辛生涯的《縮影》(1941),是秋聲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因對侵略戰爭流露不滿而遭到當局查禁,被迫中止連載,秋聲以絕筆表示抗議。後期值得一提的還有自傳性長篇小說《追蹤光明》(1938)。1937年,秋聲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
崔曙海
(1901~1932)朝鮮作家。1901年生於鹹鏡北道城津郡(現名金策郡)。原名鶴鬆。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隻上過三年小學,因交不起學費,中途輟學。為生活所迫,於1917年遠離故鄉,來到中國東北,過著流浪生活,飽嚐人間的辛酸。他當過苦力、小販,還做過豆腐生意。
1923年,崔曙海返回祖國,開始文學創作。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吞朝鮮,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1922年成立了朝鮮第一個無產階級文學團體——“焰群社”。一批愛國青年致力於開拓同資產階級文學截然不同的,反映工農生活的新文學傾向,故稱為“新傾向派”。崔曙誨積極參加了“新傾向派”的活動。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同盟”(簡稱“卡普”)成立,崔曙海是發起人之一。
崔曙海開始在楊州奉先寺進行創作。1924年在《朝鮮文壇》上發表自傳體的短篇小說《故國》,因藝術上不夠成熟,影響不大。
1925年,他的短篇小說《出走記》問世,震動了文壇。《出走記》是“新傾向派”的典型作品。小說以通信的形式,通過主人公樸君給一位不讚成他“棄家出走”的金君回信,詳細追述他出走前前後後的經曆。五年前,他想“開辟新的生活”,“滿懷新的希望”,扶老攜幼來到間島(即我國東北)。但是他的理想落空了,最終被迫流落街頭。他開始覺悟到“勤勉招福”的欺騙性,他是社會的犧牲品。他毅然離家參加了“獨立團”,去履行時代賦予他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