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學之星(4)(1 / 2)

(1877~1949)保加利亞作家。1877年7月18日生於巴依洛沃村,1949年12月3日死於索非亞。他出身在富裕中農的家庭。中學時參加學生運動,加入“瓦西爾·列夫斯基”進步文藝小組,並開始文學創作。不久因輟學在故鄉當教師。1902~1903年創辦抨擊資產階級的刊物《鄉村論壇》。後擔任幽默雜誌《保加利亞人》和兒童刊物《快活人》的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應征入伍。成為政府軍刊物的軍事記者。1926~1944年任“伊凡·伐佐夫”博物館館長。保加利亞解放後任兒童讀物編輯。

埃林·彼林寫有詩歌、雜文、小說和兒童讀物等作品。其中有名的是第一次大戰前寫的兩部短篇小說集和中篇小說《格拉克一家》、《土地》。第一次大戰後,埃林—彼林因脫離農村和勞動人民,偏離了現實主義的軌道,未能創造出有較高思想藝術價值的作品。

埃林·彼林的作品主要以90年代以後的農村生活為題材。他前期的優秀作品無情鞭撻了壓榨農民的富農、高利貸者、稅吏和憲兵。他的正麵人物是備受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瀕於破產的小生產者和熱愛人民的鄉村教師。他善於攝取生活中的典型片斷,用極其簡練而集中的手法描寫人物和事件。他的語言優美、生動、詼諧。對民間風俗和田園景色擅長作獨到的描寫。因而他的作品別具風格,散發出濃鬱的保加利亞農村的鄉土氣味。

埃林—彼林的短篇代表作有《天災》(1901)、《在另一個世界裏》(1901)、《安得列什科》(1903)、《未收的麥田》、《罪行》(1904)等。《在另一個世界裏》借寫貧苦老農馬特柯死後幸入“天國”的見聞和感受,反襯出充斥稅史、高利貸者的人間世界的黑暗。作品對比鮮明,飽含諷刺意味,傳神地描寫了破產農民的心態。《天災》中一個進步教師在農村青年的支持下,經過一番鬥爭,填塞了一口名為禳災賜福、實則傳播疾病的死水井。小說揭露了神甫詐騙鄉民的偽善嘴臉,描寫天災人禍及教師的鬥爭都較真切感人。《安得列什科》寫一個法庭執事去農村懲辦“漏稅者”,反遭青年農民安得列什科作弄與懲罰的故事。小說通過一番看似幽默輕鬆的對話,譴責了資產階級政府的搜刮政策,表現了一場嚴肅的階級較量,歌頌了農民群眾的階級友愛與沉著機智的鬥爭精神。作品筆調詼諧,對話生動,兩個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躍然紙上。《未收的麥田》則以沉鬱的筆觸描寫青年農婦拉紮琳卡對淩辱、迫壓她一家的統治者所進行的沉默無言而又堅強不屈的反抗。《罪行》中,這種反抗采取了激烈的形式:青年農民利波憤怒殺死奪走他幸福的財主。但這種反抗隻是單槍匹馬的鬥爭而已。

中篇《格拉克一家》(1911)和《土地》(1912)描寫了19世紀末保加利亞農村在資本主義勢力侵蝕下封建宗法製解體的過程。格拉克的長子鮑讓用狡黠的手段竊取了老父多年積攢的金幣,導致整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作品對家庭糾紛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得十分細致入微。《土地》中兄弟反目更達到了骨肉相殘的地步:葉尼奧為奪占一小塊土地竟暗殺了自己的兄長。兩部小說都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手段的卑鄙野蠻,譴責了新生資產者的道德淪喪,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誇齊莫多

(1901~1968)意大利詩人。出生於西西裏島的錫臘庫紮城的鐵路職員家庭。曾入羅馬工學院學習,後改學文學。1928年開始詩歌創作。1930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水與土》,獲得聲譽。1939年在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任意大利文學教授。他詩歌是典型的“隱逸派”詩歌,如《水與土》、《消逝的笛音》(1932)、《瞬息間是夜晚》(1942)這些詩歌沉浸於自我感受,流露出哀傷、失望的情調,同時又表達了法西斯統治時期中、小資產階級對自由、民主的渴求,對鄉土和人民的熱愛。他在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中拋棄了個人情感,創作出“社會詩歌”。如《日複一日》(1947)、《生活不是夢》(1949)等。他除詩歌創作外,還著有文學、電影、繪畫、戲劇論文集,先後翻譯了荷馬、維吉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莫裏哀、裴多菲等人的作品。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法捷耶夫(1901~1956)蘇聯俄羅斯作家。出身於職業革命家家庭。1908年全家遷往遠東。在南烏蘇裏邊區度過青少年時代。1912~1919年在海參崴商業學校學習時期接近布爾什維克並參加革命活動。1918年加入共產黨,1919年由黨組織派往蘇昌遊擊隊工作。1921~1924年在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1924~1926年在克拉斯諾達爾及頓河羅斯托夫做黨的工作,1926年底到莫斯科,成為職業作家。1926~1932年任“拉普”領導人,後任蘇作協組織委員會副主席、作協主席團成員(從1934年起)、作協書記(1939~1944)、作協總書記兼作協主席(1946~1954),作協書記處書記(1954~1956)等職,並兼任許多報刊雜誌的編委。戰後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蘇聯保衛和平委員會主席團成員。1956年自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毀滅》(1927)、《最後一個烏兌格人》(1929~1940,計劃寫6部,完成4部)、《青年近衛軍》(1945~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