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表演藝術(1)(1 / 3)

博伊斯·庫爾特

(1901~)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戲劇、電影演員。生於柏林。八歲時就在德國影片中演出,其後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的歌廳和舞台上演出,頗有名望。納粹黨上台後,他於1933年移居美國,在紐約舞台演出。三、40年代,在好萊塢許多影片中扮演重要配角。1950年回到聯邦德國。

他在好萊塢演出的影片有:《金枝玉葉》(1937)、《好萊塢大飯店》(1938)、《翠堤春曉》(1938)、《皇家飯店》(1939)、《如此戀愛》(1940)、《俠義雙雄》(1940)、《小樓春曉》(1941)、《南國樂園》(1942)、《卡薩布蘭卡》(1943)、《封麵女郎》(1944)、《我們的時代》(1944)、《血海爭雄記》(1945)、《風塵雙俠》(1945)、《野女郎》(1946)、《凱旋門》(1948)、《捕捉》(1949)、《偉大的罪人》(1949)、《鐵血將軍的寶藏》(1950)等。

他在聯邦德國演過《彭蒂拉和他的仆人馬蒂》(1955)、《古堡幽靈》(1959)、《欺騙者的名譽》(1966)等。

布勞恩·哈拉爾德

(1901~1960)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電影導演。生於柏林。大學時攻讀哲學,畢業後當過記者、歌劇編劇,1938年進入電影界。開始,擔任電影導演卡爾·弗勒利希的助手兼寫電影劇本。《故鄉》(1938)是他寫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天地之間》(1941)則是他執導的處女作。此後他又與人合寫過幾個電影劇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據說他是聯邦德國“問題電影”導演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導演的這類影片,由於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符合宗教的要求,從而得到許多文化機關和教會的支持。1952年,他因導演了反映蓓泰·封·蘇特納事跡的影片《世界之心》(兼合寫劇本),獲得了為促進人民相互理解的“戴維·奧·塞爾茲尼克獎”。他的那些戰後影片,場景淒慘,如《守夜人》(1949,兼合寫劇本)、《隕落的星》(1950,兼合寫劇本)和《親王殿下》(1953),都很受歡迎,使他成了最受推崇的導演之一。

他導演的影片還有:《在昨天與明天之間》(1947,兼合寫劇本)、《最後的夏天》(1954,兼合寫劇本)、《無冕王》(1957)等。此外還寫過一些電影劇本,如:《布登勃洛克一家》(1959,合寫)、《女天使》(1960,合寫)等。

1945年,還與人共同創建過“新德意誌影片公司”。後來又與導演施陶特和考特納共建“自由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弗裏奇·維利

(1901~1973)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電影演員。生於波蘭卡托維茲。出身於礦工家庭。原先是工程師,後去柏林在馬克斯·萊因哈特的戲劇學校受到培養,並在戲劇表演方麵初有建樹。1921年進入電影界。在三、40年代,他是德國電影中最受觀眾歡迎的演員之一。他善於歌唱,主要扮演娛樂片中的情人角色,屢次與莉蓮·哈維搭檔,後來又與克特·封·娜姬合演。1945年以後,他的戲路沒變,但已走上下坡路。他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大抵在下列這些由他扮演主人公的影片中:《丹中的女人》(1929)、《加油站的三個人》(1930)、《議會在娛樂》(1931)、《幸運兒》(1936)、《維也納的血》(1942)和《無標題電影》(1947),後一部影片描寫的就是他,並且由他扮演自己。他參加拍攝的影片,大多有小歌劇味。

他主演的影片還有:《心之歌》(1929)、《愛情華爾茲》(1930)、《戲法》(1930)、《華爾茲之戰》(1933)、《黑玫瑰》(1935)、《七個耳光》(1937)、《掌舵的女人》(1939)、《國境往來》(1943)等,此外他還演出過大量影片。

1964年他出版了回憶錄《……這永不複來》。

克努特·古斯塔夫

(1901~)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電影演員。生於德國不倫瑞克。在不倫瑞克接受戲劇表演訓練,後在希爾德斯海姆、巴塞爾、阿爾托納、漢堡,柏林等地演出。1935年走上銀幕,主要演配角。演出的影片有:《懷鄉》(1937)、《弗裏德曼·巴赫》(1941)、《橋下》(1945)等。1949年移居瑞士,在蘇黎世演出,是受人喜愛的電視演員,特別是在係列片中。後來回到聯邦德國拍片,有《沒有道德之夜》(1953)、《群鼠》(1955)、《茜茜》(1955)、《布登伯洛克斯一家》(1959)、《海蒂》(1965)、《查利的叔叔》(1969)、《女店主也有一位伯爵》(1969,與奧地利、意大利合拍)等。

施特克爾·倫納德

(1901~)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戲劇和電影演員、導演。生於匈牙利庫希寧。1921年他中斷了在柏林學習化學和醫學而參加柏林新人民劇院演出。1923~1932年在柏林各劇院演出。1933~1945年流亡瑞士,在蘇黎世劇院擔任演員,還導演了一些瑞士影片。1945年後在德國、瑞士和以色列的許多舞台客串演出中擔任重要演員和導演。他於1929年走上銀幕,但多扮演配角,演出的影片有:《幻想中的幸福》(1929)、《科佩尼克上尉》(1931)、《塞得港之夜》(1932)、《南方之夜》(1953)、《最後的夏天》(1954)、《靜靜的山穀》(1955,兼導演)、《科佩尼克上尉》(1956)、《訪問》(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