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馬爾克·謝苗諾維奇·頓斯科伊,蘇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1901年3月6日生於敖德薩。畢業於辛菲羅波爾大學。1926年進入電影界。先當編劇,後當助理導演。1928年開始獨立拍片。1945年加入共產黨。導演的主要影片有《童年》(1938年)、《在人間》(1939年)、《我的大學》(1940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42年)、《虹》(1944年)、《不可征服的人們》(1945年)、《鄉村女教師》(1946年)、《母親》(1956年)、《福瑪·高爾捷耶夫》(1959年)、《白帆》(1959年,同年在洛迦諾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喂,孩子們》(1962年)、《母親的心》(1966年)、《母親的誠實》(1966年)、《娜傑日達》(1973年)等。
赫米遼夫·尼古拉·巴甫洛維奇
(1901~1945)蘇聯電影演員,蘇聯人民藝術家。曾在莫斯科大學曆史係學習,1919年進入莫斯科高爾基模範藝術劇院第二創作室,1924年進入該院劇團。1920年從影,扮演宣傳鼓動片《家庭宣傳員》中的新郎。他在電影表演中表現出高超的舞台藝術,塑造了一係列性格各異的角色。他扮演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影片《火神》(1928,編劇盧那察爾斯基,導演羅沙裏)中的卡爾什泰因王子,後來又扮演了《死屋》(1932)中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36年扮演了《勝利者的一代》中的孟什維克分子斯維特洛夫,影片表現了1905年革命失敗後一部分知識分子思想發生分化,放棄革命鬥爭的過程。1939年在根據契訶大小說改編的影片《裝在套子裏的人》中扮演了別裏科夫,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反對一切新事物和變革的小市民形象。赫米遼夫曾三次(1941、1942、1946)獲斯大林獎金。
巴比欽科·德米特裏·納烏奠維奇
(1901~)蘇聯動畫片導演。1923年畢業於基輔造型藝術學院,後在宣傳出版部門繪製漫畫。1932年起擔任動畫片導演,多年來他的創作都是在蘇聯動畫電影製片廠完成的,他導演的影片比較著名的有:《袋中的一百萬》(1956)、《小舍果》(1957)、《向朋友致敬》(1957)、《木偶奇遇記》(1959,與伊萬諾夫一萬諾合導)、《第一架小提琴》(1959)、《鱷魚》(1960)、《親愛的祖先》(1962)等。他在現代題材的動畫電影創作上有一定貢獻,他的影片曾多次在蘇聯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符拉索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1901~)蘇聯攝影師。1932年畢業於國立電影技術學校攝影係。1931年任助理攝影師,後成為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影師。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敵人的小徑》(1935),以後還拍了《阿薩勒》(1940)、《勇敢的人們》(1950)、《危險的航線》(1952)、《帶家妝的婚禮》(1953)、《民間的天才》(1954,與B·馬謝維奇合拍)、《早安》(1955)等,還拍攝了一係列舞台紀錄片如:《舞蹈教師》(1952)、《安娜·卡列尼娜》(1953,與謝寧合拍)、《賣花女》(1958)、《伊萬·雷巴科夫》(1961)等。
達烏多娃·瓦爾吉婭·尤西弗
(1901~1962)蘇聯電影、戲劇女演員,蘇聯人民藝術家。1942年加入共產黨。阿塞拜疆共和國二至五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17年起先後在阿斯特拉罕和巴庫從事舞台演出。1943年從影,扮演了一批個性鮮明,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角色,如影片:《一個家庭》(1943)中的母親、《心愛的歌》(1956)中的配角、《來自一條街的兩個人》(1957)中的法吉瑪、《巴庫之光》(1958)中的安娜一哈努姆、《真正的朋友》(1959)中的謝涅姆等。由於戲劇創作而獲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
多賓·葉菲姆·謝苗諾維奇
(1901~1978)蘇聯曆史學家,電影理論家。1919年加入共產黨。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38~1941年任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編輯、顧問。1945~1951年和1955~1956年任電影劇本部主任編輯。1956~1966年任列寧格勒戲劇、音樂和電影學院的一級學術工作者。他寫有許多關於電影藝術問題的理論和研究著作,其中包括《怪誕和反常法》(1940)、《電影藝術詩學》(1961)、《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1963)等,以及一係列研究文藝學的著述。
頓斯闊依·馬爾克·謝苗諾維奇
(1901~1981)蘇聯電影導演,電影劇作家,蘇聯人民藝術家。1945年加入共產黨。辛菲羅波爾大學社會科學係法律班畢業。在紅軍中服過役,複員後在烏克蘭最高法院任職。1925年出版了一本描寫國內戰爭年代克裏米亞地下工作的短篇小說集《被監禁的人們》。1926年轉入電影界,先後任助理導演,副剪輯、導演和編劇。早期與人合作攝製的影片有:《在大城市裏》(1928)、《人的價值》(1929)、《幸福之歌》(1943)等。30年代他改編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1938)、《在人間》(1939)、《我的大學》(1940),影片充分地顯示了他作為年輕導演的才華,電影劇本由他與作家H·格魯茲吉夫合寫。這三部曲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個重大成就,標誌著蘇聯電影史中的一個階段,對國內外電影作品都有影響。一、二集獲1941年度斯大林獎金,1955年三部曲在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獲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根據H·奧斯特羅夫斯基同名小說攝製了影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42,兼編劇)。1944年改編了B·華西列夫斯卡婭的同名小說《虹》(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1945年據B·戈爾巴托夫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了《寧死不屈》(1946年,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電影節金質獎章)。1947年創作了明快的富有詩意的影片《鄉村女教師》(獲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此外,他還改編了高爾基的《母親》(1956)、《福瑪·高捷耶夫》(1959,獲洛卡諾第八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導演“銀帆”獎)等。60年代他拍攝了表現列寧、列寧的母親M·烏裏揚諾蛙和克魯普斯卡婭的影片《母親的心》、《母親的忠誠》和《娜捷日達》。他曾獲得列寧勳章、十月革命勳章。勞動紅旗勳章、紅星勳章等,在他七十壽辰時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