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各國公使“調查”中國財政收入。據《申報》本日報道:各國駐京公使派人經過調查後獲悉,中國每年財政收入總計白銀6500多萬兩,其中地丁、錢糧、厘金、關稅、鴉片稅、鹽課以及各項雜稅,是財政開支的主要來源。就目前狀況而言,地丁一項還可增收二三倍,鹽課也可酌量增加。統計各種款項,可增加到白銀1.5億兩。各國公使據此認為除各項必要開支外,清廷尚有餘款可以作為賠償之用。
5月20日。上海老公茂紗廠因偷稅被罰。自1894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在上海所辦棉紡織業隨之興起,1897年英商老公茂紗廠建立,有資本80萬兩,紗錠2.5億枚,為上海最早的外資紡紗廠之一。5月中旬,閔行鎮厘卡巡丁在閘港查獲老公茂紗廠漏稅棉花30包,卡員即定將此漏稅棉花變價充公。老公茂紗廠廠主得知後,即以這些棉花為外商所購不應納捐為由,到英國總領事署控告,總領事白利南致函上海道台袁樹勳要求雙方派人共同解決,意在為老公茂紗廠奪回被扣棉花,並為英商廠家開辟低價進貨財源。19日,南市馬路工程局總辦葉猛紀與英方代表梅爾思前往解決,經交涉,梅爾思不得不同意老公茂紗廠如數交納所漏捐稅,並於本日全部交清,並將所漏稅的30包棉花變價充公。
清廷嘉許禦史陳璧奏請及時祛除積弊以立紀綱,令切實施行。
5月21日。清廷以李經羲調補雲南巡撫,廣西巡撫著丁振鐸調補。
5月23日。德國皇帝電令召回大部分遠征軍。令德西將派往中國的大部分遠征軍召回,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瓦德西擔任的聯軍總司令的職務。26日,德國通知聯軍各國,決定撤回聯軍統帥部。
清廷以任道鎔為浙江巡撫,錫良為河道總督。命餘聯沅回湖南布政使本任。
吏部及總理衙門各官均回本署辦公,內閣及戶部、兵部、禮部則仍在別處暫設公所。
5月24日。劉坤一電奏清廷請求實行印花稅票,以償賠款。
吉林將軍長順與俄國人訂立開辦夾皮溝、寧古塔、琿春金礦合同。
5月25日。清廷將總理衙門改為外交部。奕李鴻章奏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冠於六部之首;管部大臣認近支王公充之,另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尚書中必須有一人兼軍機大臣,侍郎中必須有一人通西文西語。清廷著政務處大臣會同吏部妥議具奏。
5月26日。日本東亞同文會在上海設立東亞同文書院。
5月27日。清廷諭令答應賠償白銀四萬萬五千萬兩。清廷答應此賠償,以便各國迅速撤兵,隻須展寬年限。
5月28日。清廷令整頓各部部務。並裁汰書吏,各部署案卷,著即一並銷毀。
5月29日。清廷派瞿鴻充任督辦政務大臣。
5月30日。《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專章》簽訂。清廷與各國處理使館區問題委員會簽訂《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專章》,具體劃定各國使館界址四至,以書麵的形式滿足了列強的要求。幾個月來圍繞著使館界址的談判至此結束。該專章主要內容為:(一)東界至距崇文門十丈為止,其城門旁西首登城馬道不在界內。(二)西界至兵部街為止,街西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四衙門均還中國,並可在衙門後建築牆垣,不宜過高。衙門旁民房,本多毀壞,其現在尚存者,一律拆為空地。無論中國人、外國人,不得建造房屋。各使館服役之中國人原有房屋,在界內者,另行撥給地段,令其蓋屋居住。(三)南界至大城根為止,其靠使館界之城上,許各使館派人巡查,但不得建造房屋。(四)北界至東長安街北八十邁當為止,使館界牆在東長安街南約十五丈,自界牆外至東長安街北界線以內之房屋,均拆為空地,惟皇城不得拆動。其空地內,以後彼此均不得造屋,東長安街一帶仍聽車馬任便行走,作為公共道路,由中國設立查街巡捕,建造巡捕房,為巡捕等辦公之地。
5月31日。德國艦隊離開吳淞口回國。
本月。(教育世界)創刊。羅振玉、王國維在上海發起創辦中國最早的教育專業雜誌——《教育世界》,初為旬刊,後來改為半月刊,由教育世界社發行。在每冊的後麵附有譯書,有各學科規則、各學校法令、教育學、學校管理法、各科教科書等。教科書有小學版、中學版,這些教科書多采自日本。為該刊撰稿及提供譯稿的主要是羅、王二人,還有張元濟、高鳳謙、樊炳清、羅振常及日本教育時報主筆SHI武雄等。該刊的宗旨有三:“一引諸家精理微言以供研究,二載各國良法以資則效,三錄名人嘉言懿行以示激勵。若夫淺薄之政論、一家之私言與一切無關教育者弗錄。”該刊初出版時為線裝本,內容比較單調,隻有問篇、譯篇兩個欄目。自69號起改為新式裝訂,大32開本。內容較前大為擴充,開辟欄目近20個。其中論說、化論、視學報告、文牘等欄,主要刊登國內有關教育的言論、章程、奏折、調查報告。學理、教授訓練、修身訓話、學校管理、家庭教育、學製、教育史、學術史、傳記、雜纂等欄,主要刊載譯作,介紹外國教育思想教育製度。小說、文苑等欄,主要刊載外國教育小說與主編王國維的詩、詞。改章後的《教育世界》每期100頁,銷行全國各大城市。在1907年以前私人創辦的教育雜誌中,它是發行量最大、出版時間最長、影響也較大的一種。《教育世界》在進行國民教育、介紹外國教育製度、教育理論等方麵做出了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