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最起碼的軍事保密都做不到,這還打什麼仗?碾莊,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的核心陣地。年過半百的村民張樹仁還記得他小時候村裏有許多殘疾人,現在,這些老人都不在了,但是他們把對淮海戰役的記憶留給了張樹仁一代。張樹仁指著鎮北一條10米寬的河說:“當時黃百韜的部隊利用這條河構築了強大的工事,給華野造成巨大傷亡。”李慶福說:“攻擊部隊幾乎是用屍體填過去的。”除了子彈,李慶福還背著7天的口糧,戰鬥一打就紅了眼,整整6天沒有合眼。

李慶福清楚地記得,打碾莊時的支前民工都是山東人,除了口音,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饃饃片跟窩頭。他說:“山東沒有大米,都把饅頭切成片,或者用雜糧做成窩頭讓我們帶著。”

戰爭結束後,各解放區的籌糧統計顯示:膠東、渤海、魯中南地區籌集了糧食3.9億斤,超過總量9.64億斤的三分之一。郯城是魯南地區一個普通縣城,人口40萬,縣府存量隻有100萬斤,但上級下達的繳糧任務是400萬斤,郯城最終繳糧500萬斤,幾乎是勒緊了腰帶去支前。

費縣民工王奎行,帶著8名同伴,3次衝上火線,救了16名傷員,父親病故也未能回家。莒南縣擔架隊有2797名成員,1200人沒有棉褲,1390人沒有鞋子,但是卻在寒冬臘月中奔走在前線。其中,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凍瘡,腫脹難忍,仍拄著拐杖堅持送傷員,連續8趟,往返300餘公裏,他甚至用自己吃飯喝水的碗給傷員接大小便。

沂水縣民兵連一排,在排長張伯高的帶領下,為部隊服務3個月,押解戰俘2180名,全排集體立功。民工李彙文拒絕了國民黨俘虜的金錢收買,並將俘虜用於賄賂的銀元上繳。

“人民的母親”日照縣範大娘,將3個兒子送去參加解放軍,先後犧牲。她聽到噩耗後,仍一如既往地納鞋底兒趕製軍鞋。

賈萍說:“我們在搜集那些曆史資料的時候,一次次地被震撼。除了讓農民擁有土地,共產黨對他們還非常尊重,許多農民是自發要求支前,但解放軍都給他們工錢。”

賈萍說:“從資料上看,解放軍對人民的關心是非常細致的,因為淮海戰役跨越了農曆新年,許多農民都思鄉心切,當時就組織了許多文娛活動和慰問隊,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保障,老百姓很清楚應該支持誰。”

解放軍深得民心的理由有很多:待人和氣、幫老百姓收莊稼、軍紀好,但最關鍵的是給窮人分田地。

李慶福1944年在老家山東泰安入伍,哥哥是當地的民兵隊長。當時他的父母都在世,還有3個姐姐,一家7口隻有一畝多地,生活艱難。而土地改革完成之時,他的姐姐已經出嫁,李慶福一家4口分到了兩畝多地,還有數間房屋。因為是軍屬家庭,當地政府還組織村民給李慶福家料理莊稼,全家生活得到了保障。

盡管此後還鄉團3次抄家,刺刀直接對著李慶福的母親,但一家人對解放軍忠貞不渝。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開戰在即,山東解放區也迎來了土改完成後的一個豐收年。支前模範唐和恩跟無數的山東農民一樣,收割完自家的糧食,扛起扁擔就衝上前線。在此後的5個月時間裏,山東解放區還有16.8萬名青壯年參軍,其中8萬人補入主力部隊。

許多國民黨將領曾經發出哀歎:“山東盡是老八路!”

然而,讓國民黨政府無法預料的是,除了山東、蘇北這些地方,江淮、豫皖蘇、冀魯豫以及整個華東的農民都扛起扁擔支持解放軍。到了1948年秋天,國民黨原先的所謂“模範區”豫西一帶,也成為另一個山東。

在為淮海前線籌糧碾米活動中,豫西地區有200多萬婦女參加了碾米、磨麵和做軍鞋等活動。

曹縣五區後張莊村70多歲的翻身婦女張大娘,土改分得11畝地,過上了好日子。她見村裏裝米急需口袋,便把給新媳婦做的新被子剪開做成了口袋裝米,並對兒媳婦說:前方用米當緊,咱在家怎麼都好對付,等打倒蔣介石後,咱再不用趴豆棵了,不愁沒好日子過。

1949年1月3日《中原日報》刊載:新安縣翻身農民於書堂老人,年近7旬,他讓兩個兒子把自己準備做棺木的圓木鋸成四方的枕木,抬著送到車站支援前線。別人問他:“你百年以後,用什麼東西裝著送終?”於老漢風趣地說:“我死後,用石頭做壽棺,不怕雨,不怕曬,安安穩穩逛西天。”

新媳婦的被麵、百年後的棺木,對中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物件,都用來支援了解放軍。

所以,戰爭的結果看似偶然,其實勝負早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