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開進巴黎城區1944年6月6日午後6時,在盟軍的諾曼底登陸行動開始僅半天後,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廣播公司對法國人民發表了講話。他提出了一個他特別擅長的口號,概括了全盤政策,並指出了未來的大綱。他說:“這是解放法國的戰役,也是法國自己解放自己的戰役。”就這樣,法國人久以期待的黎明到來了。
事實上,早在1943年11月,在阿爾及爾,戴高樂將軍就成立了“法蘭西行動委員會”。委員會由戴高樂任主席,它的成立使得戰鬥法國的各項工作變得更加統一和協調。而在被占領下的法國,1944年初,經過同樣耐心的努力,地下抵抗運動的一切武裝的和非武裝的軍事組織,都統一在了“法國內地軍”之中,至少在原則上是如此。柯尼希將軍則被任命為了總司令。任命這位比爾哈凱姆英雄擔任司令一職是非常有象征意義的,它在全世界麵前表明了“戰鬥法國”的團結。
諾曼底登陸場景
諾曼底:
法國的一個地區。諾曼底戰役是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諾曼底戰役中,德軍遭到了一場痛擊。損失兵員近50萬人,其中25萬人被俘;在2300輛坦克中,隻有100多輛靠渡船、靠埃爾伯夫和大海之間的若幹浮橋甚至靠酒桶做成的筏,渡過了塞納河;重型裝備幾乎全部丟盡。步兵是靠著從居民那裏強征來的亂七八糟的運輸工具(如舊摩托車、馬車甚至自行車)跑掉的。由於盟軍8月15日的法國地中海沿岸的登陸非常成功,德軍全麵撤退的時候到了。他們明白,要在塞納河沿岸站住腳已毫無希望,因此他們放棄了這個念頭。於是,光複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時機終於到了。這時的巴黎,是由馮·肖爾蒂茨將軍統率著一支人數不多的德國守軍把守著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兵和政府公職人員。他奉命炸毀橋梁,阻延盟軍的推進,而且有些橋已經埋上了炸藥。但是馮·肖爾蒂茨將軍非常不安,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把巴黎破壞了一部分,他就要在世界輿論麵前承擔罪責,他不認為自己有足夠強大的兵力來打一場漂亮仗。雖然他的兵力能夠把他明知力量薄弱的起義鎮壓下去,但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決心。於是,馮·肖爾蒂茨將軍最終選擇了同盟軍合作,巴黎得到了和平解放。8月25日,法國第二裝甲師的部隊經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城。由於敵軍的抵抗中心已被法國內地軍牽製住,他們的任務比較容易地完成了。這天下午,馮·肖爾蒂茨將軍簽署了德國守軍投降書。8月26日,戴高樂將軍凱旋步入巴黎香榭麗舍大道。
蒙得維的亞:
南美洲烏拉圭的首都。在街壘中抵抗的自由法國戰士們在規模壯闊的兩軍對壘中,巴黎的解放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對戰爭的勝負並沒有影響。但是法國內地軍與勒克萊爾麾下的士兵在法國首都巴黎的會師,卻具有鮮明的象征以及精神意義,它在全世界各地引起了驚人的反響,甚至在蒙得維的亞,人們也走上街頭跳舞唱歌。到1944年11月,在百萬盟軍那摧枯拉朽的進攻之下,法國全境隻剩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地區尚待解放。在其他各地,法國就像火中鳳凰,在餘燼中贏得了新生。
全民起義也使法國得以再度躋身於盟國之林。盟國終於承認了戴高樂的共和國臨時政府。法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裝甲師成了一個大雜燴,裏麵有從納爾維克、乍得湖和比爾哈凱姆來的老兵,有回到編製裏來的非洲軍團,有昔日法蘭西帝國內的土著人和法國人,也有戰爭中“逃離”法國的人。由於各地區的法國內地軍都有人自願參加,這兩支隊伍迅速膨脹。9月份,自願參加正規軍的法國內地軍人員有4萬人,到10月15日,就達到6萬人,再到11月份,更是增加到了13.7萬人。隻是由於武器不夠,才給這股熱潮澆了冷水。這些法國內地軍有的在阿爾卑斯山作戰,有的在掃蕩大西洋沿岸頑抗的德軍殘餘,有的並入法國第一集團軍,繼續在阿爾薩斯和萊茵河那邊的戰鬥中作出貢獻。但是他們的家園——法蘭西,毫無疑問,已經獲得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