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戛納的光影之旅(1 / 2)

每當電影節一拉開大幕,電影人便披金戴銀粉墨登場,這是讓沒機會接近紅地毯的老百姓和各式各樣的粉絲們最眼熱的事了。戛納也不例外,每年五月,在地中海明媚的春光和和煦的海風中,戛納總會迎來一年一度的3S(大海、美女、陽光)光影之旅。

戛納國際電影節主會場在奧斯卡上屢有斬獲的華人名導李安,曾對戛納電影節有過精妙的評述。他說:“戛納裝清高,惹人嫌。戛納其實很商業,我們參加的人還要裝出為藝術獻身的崇高樣子,很累。”戛納給人的感覺確實不太好,標榜的“藝術”在電影街頭根本看不出來,在電影宮的放映裏也同樣看不出來。有時能在獲獎名單上看出來,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能耳聞目睹的,還是對商業的頂禮膜拜,對好萊塢的酸溜溜。

看看近十年來金棕櫚獎的獲獎名單吧:1998年希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臘影片《永恒的一日》,1999年比利時兄弟導演尚-皮埃爾·達登內和呂克·達登內的《羅塞塔》,2000年丹、瑞、法、荷、美多國合拍的《在黑暗中漫舞》,2001年的《兒子的房間》和2002年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等。這些影片在藝術上也都很“唯美”。但相比之下,還是2005年比利時兄弟導演再捧金棕櫚的紀實影片《孩子》(記述非法移民的生存現狀)倒更有社會影響力。

《在黑暗中漫舞》:

即“黑暗中的舞者”,是歐洲大片,故事敘述捷克的移民塞爾瑪是一個單親母親,她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和她的小兒子吉恩艱難度日,她為了湊足給兒子治病的手術費,她堅持加班並以歌舞來驅散憂愁。

《鋼琴家》:

電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華氏911》:

一部記述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情勢的紀錄片。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或稱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9月間於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但戛納電影節的政治性一直很強,特別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2007年第57屆金棕櫚獎給了美國反戰影片《華氏911》。而就在來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又將金棕櫚獎頒給了英國導演肯·洛奇。

他的影片《風吹稻浪》講述了20世紀初葉,愛爾蘭人民為反抗英國殘暴統治而進行的《華氏911》:

一部記述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情勢的紀錄片。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或稱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9月間於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電影節。艱苦戰鬥以及後來的自相殘殺。這在當時已經足夠“政治”了,但還沒完,肯·洛奇聲稱將該片獻給仍然在戰火中掙紮的伊拉克。他說:“占領軍將占領區的人民看做低他們一等的生物,他們的生命更不值錢,這就是當時愛爾蘭的狀況。而現在,在伊拉克發生著同樣的事情,我們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名字,但誰知道被殺死的伊拉克人有多少?”

其實戛納電影節的誕生也很政治。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了下來。大戰結束後,法國人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標誌雖然號稱“國際電影節”,但在戛納為“國際”撐麵子的主要是亞洲電影,比如說中國電影。對美國人而言,每年最重要的光影盛會應該是柯達劇院裏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因此,鮮有藝術水平高、票房又好的美國電影來戛納參展。當然,《華氏911》除外。這些年,為了在奧斯卡的夾縫中求生,地中海邊的戛納在不願放棄政治性的同時,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也越來越成為第三世界的眾多導演們進行“探索”與“實驗”的主要檢驗場所之一。不知在全球化的洶湧浪潮中,戛納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呂克·貝鬆——法國的斯皮爾伯格

呂克·貝鬆人們常以“歐洲的斯皮爾伯格”來稱呼呂克·貝鬆這位法國“後新浪潮主義”的始作俑者,想必除了絕大多數的崇敬與愛戴之外,也包含了一些對這位喜歡製造商業大片的法國導演的諷刺。如今,這位儼然已經登上法國電影工業法老寶座的貝鬆,又多了另一個頭銜——“暢銷兒童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