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法蘭西飲食趣談(3 / 3)

在伏爾泰的小說中,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克拉裏艾黎克斯親手倒出泡沫濃濃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彈出的瓶塞如閃電般劃過,飛上屋頂,引起了滿堂的歡聲笑語。清澈的泡沫閃爍,這是法蘭西亮麗的形象。”

紅酒與酒具1650年,巴黎出現了最早的可飲酒咖啡館。那兒通常擁有一個平台。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巴黎市民常會聚在其上暢飲歡歌並品嚐美食。1789年,僅夏河內一地就擁有102家這樣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那裏或賭博,或嫖妓,或吵架,或跳舞。那裏是平民百姓尋找歡樂,忘卻煩惱的地方。當然在18~19世紀的小說中,那裏也是罪犯藏匿,娼妓出沒的場所。“BISTROT”小酒館這個名字往往能激起法國人無限的懷舊情思。同時,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留在了戰前戰後的黑白電影中。當讓加賓唱起“當我們在河邊散步……”這首歌時,時光仿佛又倒流回了那些已逝的歲月中。小酒館溫暖的場麵其實一直深藏在法國人的記憶裏。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法國見到許多被稱為“BISTROT”或“TAPAS”的小餐館。人們不僅可以在那兒吃到簡單的便餐,也往往會發現那裏鬆軟歡快的氣氛更適合於朋友聚會和聊天。在時髦的大飯店裏,客人們通常隻能看見大牌的波爾多酒。但在小酒館裏,老板們卻會教給客人們明智的選酒方法,從而招攬客人。

選擇精致悅目而又科學的酒具,正確的飲酒方法是酒文化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莫裏哀曾把漂亮的酒瓶比作自己的愛人:“美麗的酒瓶,你是那樣溫柔;美麗的咕嘟聲,你是如此動人。但我的命運充滿嫉妒。啊!酒瓶,我的愛人,如果你永遠是那麼美滿,又為何要倒空自己?”除了形狀顏色各異的酒瓶之外,酒杯的材料和質地也會影響品酒人的情趣。理想的酒杯必須光滑透明,可以使人欣賞到酒的顏色。光滑細膩的材質能給嘴唇帶來舒適的觸覺。

“飽滿,豐腴,厚實,芬芳”,“散發著溶化丹寧的芬芳和可可樹細膩的清香”,“有如鬆樹在林間跳躍的流暢”,“熱烈透明得像漁夫的眼淚”,這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了愛酒的人對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國有專門的學校和專業研究品酒藝術。他們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此外,喝酒也是有步驟的: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嚐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飽滿、清澈、亮麗的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後開始品嚐。

食物與酒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在這一過程中,有人重視和諧統一,也有人強調對比。對於缺少食物與酒搭配知識的人來說,把同一地區的酒和當地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一般不會出錯。當然個人的愛好是關鍵,新的嚐試常會使人享受到創新的成就感。低度的紅酒常被用來佐餐魚,大部分的奶酪和葡萄酒都得平衡搭配,甜點(除非是半幹的)若是配香檳則會被認為是致命的搭配,但是阿爾薩斯的穆斯卡酒與蘆筍配在一起卻被視作是絕配!

談論葡萄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采摘葡萄的文化。收獲葡萄是法國農業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烈日下采葡萄很辛苦,但充滿歡樂。到處可見快樂的人群,隨處可聞愉快的歌聲。在著名的波加萊榨汁歌中,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詞:“滾滾的美酒,快裝滿酒壺……”每年新酒上市時,法國餐館都會忙乎一陣。全國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出售各種牌子的新酒,而親朋好友、同事、戀人們則會去餐館相聚,品嚐新酒。空氣中到處飄揚著豐收的節日氣氛。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曆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滲透進法國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麵,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大國,法國葡萄酒文化也影響著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