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法蘭西飲食趣談(2 / 3)

羅勒:

羅勒也被稱為九層塔、金不換、聖約瑟夫草和甜羅勒,是一種香草植物,帶有的強大、刺激、香的氣味,味道像茴香。常見於西式食譜及泰國菜,中國菜中的三杯料理也用得上。法式蛋糕廚師代代相傳,國王也代代相傳,法國人吃來吃去就戴上了現在已經摘不掉的那頂“美食家”的帽子。人人是廚中能手,人人都有創新。如果說路易十四以大吃、大喝、大嚼自娛,那麼,其曾孫路易十五是既會吃又會做(他的拿手好菜是羅勒雞)。他網羅到自己周圍的都是在這方麵誌同道合的人。查爾斯·德·羅漢即蘇比斯親王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將軍,他在戰場上是常敗將軍,在國王的眼裏卻是烹飪大師,他的野雞蛋與鷓鴣蛋蛋卷是一個名菜。今天的曆史學家隻記得他當年在羅斯巴赫轉大勝為大敗,而對廚師和講究吃喝的人來,說不定也包括路易十五在內,他們的名字意味著蘇比斯菜羹,這是一種用洋蔥和黃油,有時還加點米飯的油珠閃閃發亮的湯汁,它同烤肉一起端上餐桌。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時,法國大革命已經開始,不過那時還沒有人知道那場革命。學校用的教科書曆來就圍繞著1789年這個年代打轉轉,但是在那以前很久,時代就在變了。任何人隻要側耳靜聽,就可以清楚地聽到那段曆史的奔騰聲從遠處傳來,正在直接衝向路易十六那可憐、倒黴而肥大的頭顱。波旁王朝的這位國王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為整個波旁家族創造的一句話:“他們從未忘記什麼,也從未學到什麼。”然而也就在這時,就在資產階級將封建貴族趕下台和路易十六身首異處之時,法國的烹飪藝術已經走上了正道。

法國葡萄酒文化漫談

法國葡萄酒自從古代英勇無畏的水手把葡萄樹枝從尼羅河的山穀和克裏特島帶到希臘、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再由此傳入法國之後,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在這塊六邊形的國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發揚光大。葡萄酒文化不僅表現了法蘭西民族對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國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丁·夏特蘭·古多華曾說過:“酒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東西,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體和生命。它是涉及生與死、性、美學、社會和政治的百科全書。”

葡萄和酒的象征意義在宗教上隨處可見。耶穌創造的有關酒的第一個奇跡是在迦拿的婚禮上,他把水變成了美酒。耶穌說:“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親是種植葡萄的農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酒是上帝之子的鮮血。在聖體聖事等儀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們的普遍青睞。在中世紀的藝術畫中,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表現得像一串壓榨機下的葡萄。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喝下去的酒會在體內變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時,所有的人都會喝酒避邪。酒會使人陶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醉酒在民間是神聖的。但基督教反對醉酒,因為“歡樂之源的酒會像毒蛇一樣咬人”。在古希臘,除了音樂家和舞蹈家,其餘人不得參加宴會飲酒。古羅馬男子嗅妻子之口以探其是否偷偷喝酒,如若聞到酒味則會將其處死。無神論與人文主義改變了宗教的嚴格戒律。哲學家柏拉圖和蒙田都曾提倡有節製地飲酒。在文藝複興時期,詩人讚美美酒帶來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中,帝王和王子常以善飲的形象出現。

芬芳醉人的佳釀從很古老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將酒與藝術、善與美兄弟般地結合在一起。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因為酒才與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認為給人類帶來情愛和歡娛。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讚美美酒給人帶來的陶醉和靈感。16世紀意大利畫家阿爾欽博托把金秋之神繪成酒神模樣,他們的形象既表現出青春的緊張,又表現出在轉瞬即逝的和諧中所煥發出的精神。畫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爾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奧古斯丁赫努等的繪畫均就葡萄及葡萄豐收時的采摘場景加以表現,以展示大自然的慷慨無私。福朗索瓦米勒的畫表現了箍桶匠酒桶的粗壯,亞吉納布丹的畫表現的則是波爾多葡萄酒桶的運輸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