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闓運說過一句話:曾國藩之前就有湘軍。另一位學者說過一個對仗的句子:李鴻章之前就有淮軍。且不管李鴻章之前的淮軍是誰幹出來的,可以肯定的是,曾國藩之前的湘軍,就是羅澤南和他的弟子們鼓搗出來的。後世人評價湘軍,如果說湘軍是反動的,那麼這個反革命的根子,就要追到羅澤南身上;如果說湘軍是進步的,那麼羅澤南就當之無愧為一個偉大的締造者。
羅澤南是個山裏人,他的字與號都體現了出生地的特色:字仲嶽,形容自己是一座高山;號羅山,是對當地峰巒羅列的寫實。他的遠祖是江西老表,從吉水遷到湖南的衡州,後來遷到湘鄉縣中裏二十九都的灣州,這個地方現在是雙峰縣石牛鄉灣州村。傳到羅嘉旦這一代,他和夫人蕭氏在這裏生下了羅澤南。
羅澤南出生時沒有留下奇異的傳說,但他小時候的聰明卻引人注目。四歲剛離繈褓,就進了學前班。老師就是他的叔叔,學校就在叔叔家裏。這個小屁孩對漢字有超強的記憶力,每學一個,都不會忘記。看到比較難認的楹聯,就仰著小腦袋,獨自觀覽,一副若有所悟的樣子。領著他去上學的祖父羅拱詩,暗暗稱奇。外祖父蕭蔗圃經常指著這個外孫對女婿說:“這個小家夥不簡單啊,家裏再窮,也要供他念書,以後必定會光大家門。”
外祖父的意思,是要靠這個外孫來改變家族一窮二白的麵貌。但他給外孫指出的道路是讀書,而不是造反。如果說貧窮是造反的動力,羅澤南一家是赤貧,按說應該對現實不滿。可是祖父對他的要求是“明大義,識綱常”。這個綱常,除了父父子子,就是君君臣臣,所以萬萬不能對抗長輩,反對朝廷。如此才能“不墜先人清德”。
羅澤南五歲正式入學,老師仍然是叔父。家裏太窮,拿不出錢來供他讀書,但是祖父和父母對他鍾愛有加,無論如何不讓他荒廢學業,於是請他的叔父擔任家教。他的表現比念學前班時更加優秀,讀書過目成誦,每天可學習一千多字的文章。直到九歲,叔父教他的水平不夠了,家裏才把他送到一位族父的私塾就學。
那時候,祖父年將七十,家業零落,四壁蕭然,甚至吃不起稠一點的稀飯。但是,老人家隻要聽到孫兒的讀書聲,便會拈須自喜,饑寒俱忘。羅澤南在學堂裏吃不飽,家長便把衣服和家什拿去典當,換來糧食給他充饑。祖父的一件布袍,他老人家親自拿去當鋪質押了六七次,都是為了供孫兒念書。隻要有了米,無論遠近,祖父都要親自送到學堂,反複對孫兒強調:“我讓你讀書,是要你明大義、識綱常,不墜先人清德。”
然而,羅家屬於赤貧,即便是全家人忍饑挨餓,也供不起孫兒的學費。羅澤南十歲又回到了叔父的私塾。這時他開始學詩,在窮得當當響的家庭環境裏,表現得才氣橫溢。他住的那間屋子,外麵是一間藥房,左鄰是一家染坊。羅少年提筆寫了一副楹聯,把藥房和染坊誇讚一番,令人嘖嘖驚歎:
生活萬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
孫兒展現出如此的天才,更堅定了家長們培育他成材的意誌。第二年,他們又將他送進了私塾。羅澤南閱讀《左傳》,往往自己命題,模仿該書的篇法寫傳記,內容無非戰守攻取之類,典型的秀才談兵。凡是看過羅澤南作文的人,都知道他胸中有過人的抱負。
道光元年(1821),羅澤南十四歲。有一天,母親得到一把米,舍不得吃,拿到私塾,交給澤南,叮囑道:“兒啊,今後可別忘了現在所吃的苦啊。”這句話,深深印在羅澤南的腦子裏。
母親操持著一個多子女的貧困家庭。羅澤南得到的家教,多半來自秉性淳樸厚道的母親。這個女人夙夜勤苦,對公公非常孝順,教育子女、整頓家風,井井有條。羅澤南每次從私塾回家,母親便拿儒家先聖的格言啟發他,叫他效法古人行事。母親說:“這些都是你外祖父教為娘的,你一定要牢牢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