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暴風驟雨——改變世界格局的政治革命(2)(3 / 3)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帝國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裏海東南部的一支突厥人。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這支突厥人不斷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繼位。1300年,奧斯曼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廷帝國的重鎮布魯薩,控製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統治時期。為了進一步擴張,烏爾汗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當時,拜占廷帝國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占據了原來羅姆蘇丹國的大片地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拜占廷帝國軍隊,攻占了尼西亞城。1337攻占了克米底亞後,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已經占領了拜占廷在小亞細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占領了加裏波利半島。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裏亞堡,並把首都遷到這裏。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激戰,聯軍被打敗。聯軍的失敗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廷帝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誌等國的聯軍。從此,歐洲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於是,巴爾幹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占廷帝國危在旦夕。

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逐漸強大起來,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也開始抬頭。帝國內部出現了爭奪王位的戰爭,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

蘇拉德二世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戰爭停止下來,又繼續向歐洲擴張。1430年,占領帖撒羅尼加。到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開始了對君士坦丁堡的直接進攻。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持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國滅亡了。奧斯曼帝國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並遷都於此,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

奧斯曼國家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內,從邊境的小公國發展成世界性的大帝國。它成功的原因除有利的地理環境和國際形式外,無疑應從它自身的社會政治結構的發展中去尋找。在奧斯曼國家建立初期,阿希組織曾起過不小的作用。奧斯曼國家最初幾位統治者與阿希關係密切:奧斯曼貝伊是阿希的成員,其嶽父是厄斯基色希爾附近阿希組織的長老;奧爾罕由阿希推上王位;穆拉德一世本人就是阿希的一位長老。阿希的支持,無疑是奧斯曼國家初期迅速發展的因素之一。阿希不僅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援,而且提供國家發展所必要的行政管理知識、經驗和人才。作為加齊和邊境戰士,奧斯曼人在對基督徒的戰爭中獲得了小亞許多土庫曼部落的支持。但是,加齊傳統在奧斯曼人中並沒有發展成宗教狂熱。他們並不一味采用高壓政策,而是兼用懷柔策略,吸收異教徒參加自己的事業。奧斯曼國家初期最著名的幾個統治家族中,就有埃弗雷諾斯奧盧和米哈爾奧盧等出生於基督徒的家族。他們對奧斯曼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些是奧斯曼本部人無法取代的。

法律對梯馬爾領主和農民的權利和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梯馬爾領主必須住在領地內,負責監督土地的狀況、播種質量和農民的稅收領主必須給農民分配份地,並不能隨意剝奪其租種的權利。農民的義務是耕種土地,不能無故棄耕;要向領主交納地租、牲口稅、婚姻稅、磨坊稅等;給封建主運送糧食到指定的穀倉,修建房屋,甚至有義務招待領主的食宿(領主在同一農戶留宿不得超過三天)。法律沒有完全禁止農民停耕出走,但他應交納停耕稅並征得原封建主的同意。國家對梯馬爾的領地仍實施嚴格的監督控製:梯馬爾主人隻能將領地的一小部分傳給兒子;領地上的某些稅收仍由政府官員為國庫征收;中央政權經常調查和登記梯馬爾領地和人口。

創立法國共產黨:馬塞爾·加香

從1918年下半年起,由於法國對蘇俄的武裝幹涉,由於東歐、中歐革命運動的影響,法國的革命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漲。工人運動明顯的政治性和戰鬥性,是革命高漲的主要標誌。1919年5月1日,舉行了戰後第一次“五·一”節大遊行,全國有300萬人參加,僅在巴黎就有50萬人,他們高舉紅旗,高唱《國際歌》,英勇地走上街頭。政府宣布巴黎為“戒嚴狀態”,調動軍隊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