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八年級上冊(3 / 3)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別”是古人詩作中多見的一種題材。首聯寫分別之地。頷聯寫分別之景,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頸聯對仗工整,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尾聯情意更切,馬尚且不忍離去,更何況朋友呢?可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céng)雲,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現存杜詩中寫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字貫穿全詩,前六句寫“望”中所見,後兩句寫“望”中所想。

開頭兩句,寫遠望。通過自問自答,寫出泰山綿延齊魯群峰競秀的雄偉氣勢。三、四兩句,寫近望。日光照射,峰巒溝穀現出陰陽,讚頌泰山高大奇險,彙集了大自然的神奇秀麗。五、六兩句,寫細望。以作者自己的感受來描寫山間飄浮的雲霧、歸飛的小鳥。最後兩句,設想登上山頂下望,“一覽眾山小”。詩人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語意,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誌向、遠大的抱負。這兩句有很深的哲理意蘊,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引用。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安史之亂中,詩人被叛軍所俘,押送至淪陷的長安城,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暮春三月,觸景傷懷,詩人寫下本篇。

首聯,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國破”,剩山河依舊;“城春”,唯草木茂盛。都城長安除山河依舊、草木茂盛外,再也看不到春的景色,感受不到春的歡樂了。

頷聯,借花、鳥進一步寫長安城的破敗、長安城居民的苦難。叛軍的殘酷屠戮、瘋狂擄掠,使得花落淚、鳥驚心,那麼人呢?作者將花、鳥人格化,實際是以花、鳥來代城中的居民。

前兩聯,由標題中“望”字貫穿,寫景中融入了詩人的無限感傷。

頸聯,寫困居長安城中的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作者不直接寫思念,以“家書”的珍貴襯托自己困於叛軍的孤苦、不安及對家人安危的惦念與擔心。

尾聯,以白發日見稀少,交代了詩人困於敵手淪落長安城中的艱難處境。

全詩把春日的景色與個人的不幸、國家的安危聯係在一起,表現了作者憂國傷時、恨別思家的無限感慨之情。背誦時要注意把握這種感情。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是杜甫代表作之一。本詩是一首敘事詩,背誦時可依據敘述情節和時間發展線索推進。如日暮官吏捉人,老婦致詞,夜久語聲斷絕,天明獨與老翁作別。按照這一思路背誦就非常清楚了。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以寫絕句名世。背誦本詩可遵循寫作手法和基本內容進行。前兩句“悲寂寥”和“勝春朝”形成對比,後兩句在內容上互成“因果”,“一鶴排雲”和“碧霄”又形成呼應。按此思路背誦,就便於記憶了。

浣溪沙——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本詞是一首小令,語言明快。上片寫作者所見、所聞,下片寫作者所感,表現了作者樂觀的情懷。可按照這一思路背誦。

登嶽陽樓(其一)——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恨悲。

陳與義是北宋末年著名詩人,其詩頗具唐韻,以抒情見長。本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按這一思路背誦,極為順暢。前四句的景色書寫由遠及近,“洞庭”“登臨”為關鍵詞語;後四句寄事抒情:“更憑危”“無限悲”。

遊山西村——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遊”字貫穿全詩。這個“遊”字,是指到家鄉附近的農家去做客。

首聯寫農家的盛情邀請,詩句點明是春節期間,農家置備了酒、豬、雞來款待客人。頷聯寫一路上所見景致。江南地域春節期間,即已柳暗花明。這兩句曆來為人們傳誦,引用時往往賦予新意。頸聯寫春社熱烈的場麵,村民簡樸的古風,應是詩人在村中所見。尾聯直接引用了告別時農家的話語,表現了農家對自己的親密友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本詩是其晚年之作,抒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第一句寫實,第二句寫虛,第三句寫實,第四句寫虛。實虛相間,構成本詩的突出特點,可依此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