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八年級上冊(2 / 3)

作者先敘事,點明夜遊的時間(十月十二日夜)、地點(承天寺)、原因(月色入戶)、人物(張懷民),然後寫月光(積水空明、藻荇交橫),最後觸景生情,寄托了作者無限的感慨。

核舟記(節選)——魏學■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麵,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這一部分先總說,後分說,思路十分清楚。先交代舟的基本情況,包括長、高、窗、刻字等,接著交代船頭所坐三人的情狀,後麵寫船尾的情況。按照順序背誦就十分便捷了。

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gēng)定矣,餘挐(ráo)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hàng 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qiǎng)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本文是一篇敘事性小品文,題目就提供了背誦的線索。“湖心亭”為地點,“看雪”為事件。圍繞地點寫了“雪”“鳥”“人”,為看雪作鋪墊。“看雪”則棄“雪”寫人:相聚相別,構成敘事主體。

長歌行——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huā)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全詩運用層層鋪墊的手法,最後點明主旨。前兩句以“葵”設喻,三句到六句按時間推進,寫“葵”的變化;七、八兩句以“百川”設喻,說明時間一去不複返;結尾兩句,點明主旨。把哲理寄寓於物象發展之中,淺顯易懂,給人以啟發。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zhǎng),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是著名田園派詩人。這首詩是其代表作之一,描寫田園勞動生活。背誦時可依據行文思路展開:首聯寫勞動環境,頷聯寫勞動內容,頸聯寫勞動情境,尾聯寫勞動感受。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的詩多以五言傳世,本詩就是其比較著名的一首。前四句寫景,即以“湖水”為對象,書寫洞庭湖壯麗奇景,其中“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為千古名句。後四句寫自己的願望,“無舟楫”“恥聖明”寫自己心跡。最後兩句,以典入詩,表達作者希望得到引薦的心情。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jì),都護在燕然。

公元737年唐軍大敗吐蕃於青海,王維奉命出使軍中宣慰將士。詩的首聯交代自己的身份和出使的目的、地點,直接照應詩題。頷聯寫出使途中所見景物,同時含有象征意義,抒寫了自己出使路程的艱難與孤寂。頸聯描寫途中所見特有景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形象的描寫曆來為評論家稱道,有人譽其為“千古壯觀”。尾聯寫將近邊塞時,遇到來迎接的騎兵,得知將士們正在軍中迎候。暗示詩人的使命將順利完成。

背誦本詩要以詩題為線索,把握住全詩的敘述描寫順序。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詩為寫景懷鄉之作,力壓全唐,受到曆代詩人的激賞。首聯緊扣詩題寫鶴去樓空,頷聯追寫“黃鶴”“白雲”,頸聯寫眼前之景,尾聯寫心中之情。全詩景情脈絡十分清楚,一氣嗬成。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這是一首送別詩。背誦時應注意把握本詩的具體內容。先寫送別地點(“荊門”“楚國”),接下來寫送別所見之景(“山”“江”“月”“雲”),且分別形成對偶,結尾寫送別之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