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國傳統醫學的長壽秘訣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一直尋求有益於身心的長壽之法。古代醫學家在醫療實踐中總結出許多養生益壽的方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中不少是符合現代科學原理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麵:
1.提倡適當運動。《內經》中記載的呼吸吐納、導引之術,就是動靜結合的養生之術。漢魏醫學家華佗注重鍛煉,常常模仿五禽之姿,創“五禽戲”以活動關節和筋骨。“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清代醫學家葉天士長期堅持氣功鍛煉,近八十高齡還能整天為人診治疾病而不知疲倦。
2.暢達情誌。古代醫學家十分重視暢達情誌在養生中的作用。《內經》中早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的記載。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戒十一多、宜十二少,如少怒、少憂、少悲、少思等。並告誡人們:“養生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皆有益於老人也。”現代科學也證實,心情開朗,有益身心健康。
3.起居有常。《內經》中即強調要因時攝養,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認為隻有“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葉天士根據《內經》五運六氣原理,尤為注重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養生不忘適寒溫。”起居有常,還應注意節製性欲。《內經》早有“入房過度則傷腎”之記載。
4.節製飲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飲食過多,則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疾癖。”葉天士也提出“力戒肉酒厚味”,強調要少食辛辣之
品,不酗酒,並主張戒煙。
5.食療藥補。食療是以飲食調養防病治病之方法。藥補則是以服補藥的方法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明確指出,補養身體應以五穀雜為主,分以各種蔬菜、肉類、水果輔助,合理調配,有利延年益壽。藥補常選用參類、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甘草等補脾胃中氣;當9-5、白芍、熟地、阿膠、構杞、何首烏等益肝腎陰血;玉竹、麥冬、百合、石斛、女貞子、山萸肉等滋養津液;鹿茸、蛤蚧、杜仲、胡桃、紫河車、冬蟲夏草等溫腎壯陽……將上述補藥製成膏、丹、丸、散之劑口服,養身壯體,延緩衰老。
(七)、健康長壽的五個要素
據我國專家通過對長壽者的調查研究,找出了健康長壽五個方麵的共同因素。
1.心理性格因素。長壽者中絕大多數性格豁達,開朗樂觀,待人謙和,對生活充滿信心。
2.飲食營養因素。長壽者飲食結構大都為低熱量、低脂肪、低動物蛋白、多蔬菜類型。
3.環境因素。雨量充足,溫度適宜,青山綠水,空氣清新,水源潔淨的地區。
4。勞動鍛煉因素。大都常年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
5.微量元素與長壽關係密切。百歲老人頭發中具有富硒、富錳和低鎘的特征,這類元素能起到預防冠心病和腫瘤的作用。
(八)、抗衰老三法
1.保持穩定的體重。迅速明顯的體重變化,會使臉部皮膚過早地衰老,因為皮膚失去彈性和皮下脂肪變薄,導致皮膚鬆垂,皺紋加重。
2.多喝水。過了而立之年,許多皮膚的自然濕潤劑——汗腺、皮脂腺開始閉合,表層皮膚變薄,水分就保持不住。從這時起,如果不每天喝水補充因排尿、出汗失去的水分,身體就會從細胞中(包括皮膚細胞中)吸取水分,使皮膚變得幹燥,人也就顯老。
3.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人體的免疫能力強,就能有效的保持機體免受外界細菌和病毒的侵襲。科學研究證實:大劑量維生素能明顯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有墨綠色多葉蔬菜、豆類、堅果(胡桃、栗子等)以及穀類。
(九)、老年人性格開朗益長壽
老年人身體逐漸衰老,這是自然規律。但應該注意保養,對身邊發生的事要學會妥善處理。愁:入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怎麼辦呢?最好不要發愁,要想辦法去解決,去理順,莫失望,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