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20世紀捷克著名小說家,出生於捷克的布爾諾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音樂學院的教授、鋼琴家。他自幼喜歡音樂,少年時代閱讀過大量世界文學名著,青年時期從事爵士樂、寫詩和作畫以及電影教學。開始時他以一個詩人的身份登上文壇,後來一篇短篇小說的成功使他下定決心走小說創作之路。
在38歲那年,他的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大獲成功。1968年俄國入侵捷克,昆德拉攜妻子離開捷克,前往法國,在那裏他很快成為深受法國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笑忘錄》、《生活在別處》、《為了告別的聚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等,其中在1984年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使他蜚聲世界文壇。另有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另外兩本小說評論集《小說的藝術》(1986)和《被背叛的遺囑》(1993)影響甚大。在90年代他用法語連續創作出《慢》(1995)和《身份》(1997),近年來仍有新作出版。
背景鏈接
成書於1984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小說創作曆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它的出版奠定了昆德拉在當代世界文學殿堂中的經典大師地位。
和昆德拉的其他長篇小說一樣,它不是靠曲折的情節和精巧的構思取勝,而是一部充滿智慧和諷刺意味的哲理小說。
在該書中,昆德拉提出一個新名詞:媚俗。這是昆德拉對人類尷尬處境的嘲弄,要麼你同其他人一樣媚俗,要麼你什麼也不是。
內容概要
托馬斯是首都布拉格市一家著名醫院的外科醫生,現已同妻子離婚。有一次,他到布拉格郊外的一個小鎮上出診,意外地和一個鄉間女招待特麗莎邂逅。之後,特麗莎來到布拉格和托馬斯住在一起。長期的獨身生活使托馬斯對特麗莎的突然介入感到不適,他在為是否接納特麗莎而猶豫不決。他向他最親密的情人、畫家薩賓娜請求,要她為特麗莎在雜誌社找一份工作。
薩賓娜看中托馬斯的原因在於他與眾不同,絕不媚俗。以前他從不允許他的任何情人和自己在一起過夜,就連最親近的薩賓娜本人也不例外。可特麗莎的到來打破了托馬斯這一慣例,這讓薩賓娜十分詫異。即便托馬斯本人也因此而困惑,他現在不僅適應了和特麗莎在一起,而且還為特麗莎接近其他男性而吃醋。
單純的特麗莎與自由慣了的托馬斯或把男女關係看得很開放的薩賓娜不同,她是她母親與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之間的不幸婚姻結果。在她父親死後,她母親帶著她和一個騙子從布拉格來到郊外的一個小鎮上生活。此後她母親就把她視為自己痛苦的根源,在15歲時就讓她出去做女招待。特麗莎是一個心地善良、渴求上進的女孩,她母親那種瑣碎而庸俗的生活並未徹底根絕她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和托馬斯的結識,使她擺脫了那種貧窮而無比俗氣的生活空間。雖然後來托馬斯娶她為妻,但她卻發現托馬斯對他們之間的婚姻不忠誠。她很失望,可又不得不和托馬斯維持著一種表麵的夫妻關係。
1968年蘇聯進軍捷克,“布拉格之春”事件的爆發打破了托馬斯和特麗莎之間的尷尬生活。在特麗莎的努力下,她不久就從一個暗房技工升為出色的新聞攝影師。每天特麗莎都冒著生命危險到外麵拍攝蘇軍的野蠻行徑和捷克抗議者的憤怒情景。不料她的照片為蘇軍所利用,成為蘇軍迫害捷克正義人士的證據。隨著國內局勢的惡化,托馬斯和特麗莎被迫移居到瑞士,恰巧薩賓娜也流亡到瑞士。兩位昔日的情人舊情複燃,這讓特麗莎十分不安。移居的生活並沒有改變特麗莎的心境,反而使她“愛國記者”的角色失去了自己的舞台,她憤然不辭而別。開始幾天托馬斯仿佛找回從前單身漢的快樂,不久他又對失去責任之“重”的生命之輕狀態無法適應。無奈之下,他不得不又回到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