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捷克)(2 / 3)

在瑞士,當地的人們出於同情買了薩賓娜不少畫,可薩賓娜認為他們的盲目行為中含有媚俗的意味。在瑞士她結識了一個叫弗蘭茨的新情人。雖然弗蘭茨是個大學教授,學術事業處於巔峰狀態,可他的婚姻並不盡如人意。雖然他在薩賓娜身上找到了感情寄托,可他隱隱感覺到對不起自己的妻子克勞蒂,並試圖在婚姻和感情之間為自己劃一條界線。實際上他根本不理解薩賓娜,而且薩賓娜也感覺到了他們之間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正當弗蘭茨決定和妻子離婚時,薩賓娜卻不告而別,這讓剛離開家和妻子的弗蘭茨感到異常尷尬。當這段情感平息時,他又和一個學生兼情人同居。在越南侵犯柬埔寨之後,為了表達對過去情人薩賓娜的忠誠,弗蘭茨參加了一個國際醫療隊。到了柬埔寨他無所作為,在一次意外中被歹徒打死。

回到布拉格後,托馬斯和特麗莎重歸於好。此時的捷克整個彌漫著絕望和沉淪的氣氛,他們的生活過得很艱難。托馬斯因為一篇文章而被解雇,失業後在一家小診所找到一份很差的工作,可又由於他不願在一份迫害進步人士的協議書上簽字而和警察發生衝突,就連這份最差的工作也沒有了,最後他隻好去當窗戶擦洗工。特麗莎也為托馬斯以前的不斷外遇而煩惱,她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嚐試,可結果令她大失所望。最後兩人雙雙搬到鄉村隱居,在一次意外車禍中兩人不幸身亡。

得知托馬斯身亡的薩賓娜現在巴黎定居,此時的她看透了人生的虛無。隨著托馬斯的逝去,她的生命支柱也不複存在。在死亡到來之前,她還有許多時光反思生命中的真諦。

閱讀引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創作於1981年,完成於1982年12月。這是昆德拉移居法國後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此書也被讀者普遍認為是他的代表作,而他自己也稱該書是他“最偉大的散文形式”。此書有七個章節。第一章和第五章的主題是“輕與重”,講述的是托馬斯的故事;第二章和第四章的主題是“靈與肉”,敘述的是特麗莎的故事;第三章“誤解的詞”和第六章“偉大的進軍”的主題是“媚俗和背叛”,講的是薩賓娜和弗蘭茨的故事;第七章“卡列寧的微笑”以回旋曲的形式回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主題。

小說以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為曆史背景,作者通過外科醫生托馬斯、女畫家薩賓娜、女攝影師特麗莎和大學教授弗蘭茨的生活經曆為主要內容。昆德拉以他幽默而深刻的筆觸去展現現代人的尷尬處境和生存困惑,他無情而又機智地擺脫了理想主義的樂觀心態,赤裸裸地將人的尷尬曆史境遇和人性缺陷展現得淋漓盡致。

主人公托馬斯一生的兩難選擇:“輕”與“重”。在他結識特麗莎之前,托馬斯一直在享受著“甜美的生命之輕”,他為了避免承擔責任,首先提出離婚,並讓他的孩子判給他妻子。此後他一直在事業和情場上來去自由,其間他結識了“絕不媚俗”的薩賓娜,他和薩賓娜之間的自由交往,使他避免了責任和其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托馬斯結識了特麗莎,從此以後他感到原來的“生命之輕”是多麼荒謬!一旦他和特麗莎共處時,他又感到“生命之重”難以承受。在“輕與重”之間,托馬斯找到了一種較自由的方式,但這種自由方式又使他處於一種尷尬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