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2)

注稅學習五科攻略

我於2003年第一次參加注稅考試,全科通過,各科成績比較均衡,沒有踩線而過的驚險,現把我的學習心得簡單總結貼出來,以期拋磚引玉,促進廣大考友的學習和考試。

一、關於學習時間

在2003年2月底拿到教材,3月中旬投入學習,初期學習效果很好,改變我以往學習慢熱的毛病。5月份因非典宣布延期考試,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大幅下降,後又陸續參加單位的一些考試,學習斷斷續續。從8月份至考試前,學習效果較理想。總的學習時間:月份約為5個月,每天學習2至5小時(一般都是3個小時),考試前五天幾乎不學習,隻偶爾翻一下以前做錯的練習題。我覺得勞逸結合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顯著方法,因為我的工作比較輕鬆,我把學習時間安排在周一至周四,而每周星期五晚至星期天一般是不學習的,因為如果學習過於緊張,除了效率太低外,也會出現因周末努力而使周一至周四提不起勁學習的現象。每天晚上7點至10點最容易考試大-全國最大教育類網站集中精神,我一般在11點半左右睡覺,不打疲勞戰。我認為每周學習盡量不超過五天,每天學習不超過5小時,否則學習效果是難以得到保證的,而且身心也無法承受。在各科的時間分配中,我用在代理、稅法二的時間最多,財會、稅法一的時間最少,尤其財會,考前我簡直輕視它,但考後財會卻是我唯一覺得有點懸的科目。

二、關於教材與輔導資料的學習

盡管注稅的教材並不很理想,但我始終認為任何輔導資料都比不上指定教材,因為它畢竟是集合國內一批頂尖專家編寫而成,任何輔導資料均無此能力,而且它更是考試唯一指定用書,是考試的直接依據。我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教材上,每科教材我都看了五遍。第一遍是一字不漏地全麵學習,全麵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找出難點、重點,難以理解和記憶的要注明標記;第二遍學習也是一字不漏,全麵地理解和記憶,掃除所有難點,杜絕盲點,逐個記憶知識點,然後做題檢查效果,尋找理解的偏頗和記憶的盲點;第三遍是精讀,突出重點,拾遺補缺,解決之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注意各章節甚至跨科目的聯係,例如法律中的日期、地點、處罰等相關知識要比較記憶,代理實務與稅法要融為一體,各稅種之間本文來源:考試大網也要比較異同,等等。第四遍提煉式跳躍學習,其間也同時做題,已掌握的可以蜻蜓點水,仍存疑惑的則慢咽細嚼,做到合上書本後,閉目沉思也能很清晰地感覺出各科、各章的知識網絡。第五遍則是考前的瀏覽,速度應快,目的是進行最後一次拾遺和增強考試的信心,對各科知識進行最後一次全局性的把握。

適當的練習是掌握知識和通過考試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搞題海戰術,我是每科做六套摸擬題和上一年試題的。有些考友是按老師的教案或所謂的重點、難點、考點進行學習,我不敢苟同,因為各人的重點難點是不同的,我已掌握的不再是重點,未掌握的當然是重點,而且這些都是動態變化的,考點也是動態的。當前市場上的注稅輔導資料並不多,我覺得所有關於知識歸納、總結類的資料,不看也罷,因為這些你都可以從教材上總結和標記,且更全麵、更適合你個人的知識結構情況。我做模擬題時是完全“模擬”進行的,嚴格在考試時間內完成,對不太明確的題和腦海突現出的聯想也作標記,核對時要注意錯誤的原因,把錯誤和有含糊的題目劃上標記,考前再重做一遍。我常常是核對答案的時間比做題要多得多,除了弄通弄透錯誤外,我也對一些題目展開聯想。

三、關於五個科目的考試。

考前我最擔心的是代理實務,考後則擔心財會,後來財會與法律大幅度降分,但降分與否並不影響我的全科合格。

代理實務其實就是稅法一、二和會計的知識集合,但掌握了這三科並不簡單等於就能通過代理實務,因為其知識結構、要求重點和考試方向是有異的。同時,實務仍使用分行業會計製度,處理原則也沒有遵循近幾年出台的各會計準則,而會計則是按照新企業會計製度與新準則編寫的,實務與稅法在某些問題的處理也不同,如所得稅中的三項費用的扣除和業務招待費、廣告費的計提基數等。今年實務似乎降低了難度,但實務性更強,簡答題也不再是往年記憶型的論述題(考前我背誦了約30多條簡答題派不上用場),綜合題則獨沽一昧,分值似乎過於集中於某一方麵的知識,而且隻求結果不要過程(這豈非與選擇題無異)。財務會計的難度和計算量是空前的,也是不合理和不科學的,如重複出現多次加速折舊的計算,單選題的計算很多是需要五六個步驟但分值隻有一分,教材中一筆帶過的內容也出題如投資差額按實際利率調整,等等。法律綜合題的綜合性更強,有些答案我至今仍覺得模棱兩可,法律的單選和多選主要考查記憶,而綜合題則主要考查理解。但法律基本上是獨於其他四科的,沒時間學習的考友可把它放在最後一科通過。稅法一、二其實是注稅師最基本的必備素質,它出題的難度一直是最低的,每年的及格率均遠超其他各科,這兩科是第一次報考的當然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