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戰爭

北洋軍閥之間爆發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培植自己的在華勢力,日本積極扶植皖係軍閥段祺瑞,美國則扶持直係軍閥馮國璋以及馮死後的曹錕和吳佩孚。這種情況在中國政局上的反映就是直皖矛盾的激化以至直皖戰爭的爆發。1918年9月,段祺瑞禦用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被逐出北京政府,北京中央權力為皖係所控製。1919年6月,段祺瑞的得力幹將徐樹錚被任命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總司令,不久又以西北籌邊使督辦外蒙善後事宜,使皖係勢力伸人西北地區和外蒙。皖係勢力的擴張和對北京政權的把持以及對直係勢力的排斥,引起直係軍閥的嚴重不滿,也使奉係軍閥受到威脅而深感不安。1919年秋,直係四督(直督曹錕、蘇督李純、贛督陳光遠、鄂督王占元)與奉係三督(奉督張作霖、吉督鮑貴卿、黑龍江都督孫烈臣)結成反皖七省聯盟。在反皖活動中,直係吳佩孚充當為急先鋒。此時吳正駐守湖南衡陽,處在與南方護法軍政府對峙的前線。1918年8月,吳佩孚連續發出"罷戰主和"通電,抗命段祺瑞皖係的"武力統一"。1919年10月,吳又與南方政府實力派簽定互相援助的軍事秘密協定。並於1920年初向北京政府正式提出撤防北歸的要求。段祺瑞認為吳軍北撤必將威脅北京政府,而南方政府部隊又會乘吳撤防之際乘虛北上,因此決定采取措施阻止吳軍北撤。1920年2月中旬,段祺瑞為部署阻吳北歸的力量,逼迫國務院撤換與直係有關的趙倜的河南督軍職務,改派其內親吳光新繼任,又派禦用政客、安福係的王印川繼任河南省長。段此舉不僅遭到吳佩孚的反對,也使趙倜恨恨不已,遂以"保境自存"為借口,對段采取行動,參加了反皖陣線,使七省聯盟擴大為八省聯盟。1920年4月9日,曹錕以追悼在湘陣亡將士為名,在保定召開八省聯盟會議,策劃對付皖係的武力行動。5月20日,吳佩孚從衡陽撤兵,5月底退至武漢,得鄂督王占元資助,繼續北上,6月初行抵鄭州。吳軍北撤,南方軍隊隨即北進,驅逐了統治湖南的皖係"驍將"張敬堯,占領湖南。此時,奉係部隊也以北京防衛空虛,需要"拱衛京師"為借口,一部進入關內,配合直係倒皖。張作霖本人則以"第三者"身份,調停直、皖間的糾紛,但未獲成效。雙方衝突愈形激化。7月1日,曹錕、吳佩孚公開發布反皖通電。7月4日,在直、奉兩係的壓力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去皖係軍閥徐樹錚西北籌邊使、西北邊防司令等職,將邊防軍改歸陸軍部接收。麵對這種局勢,皖係也多方積極部署,指使安福係密謀破壞八省聯盟,在召回徐樹錚時將全部邊防軍調回北京附近。7月8日,段祺瑞在北京召集國務院成員和軍政首腦特別聯席會議,發布聲討曹錕、吳佩孚等人通電,呈請總統下令褫奪曹錕、吳佩孚、曹瑛等人官職,交段親自拿辦。對此,徐世昌表示為難,不敢下令。段祺瑞於是派兵圍困總統府,脅迫徐世昌。7月9日,徐世昌被迫蓋印發表懲辦曹、吳的命令,免去吳佩孚本兼各職,"交陸軍部依法懲辦";曹錕"褫職留任,以觀後效。"同日,段祺瑞將邊防軍改名"定國軍",在京郊團河成立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徐樹錚為參謀長,段芝貴為第一路軍司令兼京師戒嚴司令,曲同豐為第二路軍司令兼前敵司令,魏宗瀚為第三路軍司令,傅良佐為總參議。7月10日,段祺瑞下總攻擊令,戰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