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馮戰爭

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發生的新軍閥戰爭。1925年5月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的軍事政治衝突,因馮玉祥以退為進,主動下野,避免了雙方間的戰爭。1928年6月國民黨新軍閥進入北京時,馮玉祥雖然分得的地盤很大,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山東等省,但大多是貧瘠地區,山東的濟南還在日本人手中。馮認為他在對奉係軍閥作戰中出力最大,河北和平津應劃給他,但蔣介石卻決定將這一省二市交給閻錫山,馮對此大為不滿。1928年夏,蔣介石在北平召開3次裁兵談話會,拋出《軍事善後案》、《軍事整理案》,決定成立全軍編遣委員會,大力裁減兵員。12月4日,在編造會議預備會上,蔣介石鼓動馮、閻各自提出具體的編遣方案。馮的方案為:第一、二集團軍各編12個師,第三、四集團軍各編8個師,其他雜牌部隊編8個師。明顯有利於馮的第二集團軍。閻則提出:第一、二集團軍各編10個師,第三、四集團軍各編6至8個師,其餘6至8個師由中央處理。該案體現了蔣的意圖。在1929年1月召開的軍事編遣會議上,蔣馮之間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蔣以中央的名義,強調"統一"和"集中",要求各集團軍"奉還大政"、"歸命中央"。馮的少遣多編的方案被否決,馮便裝病拒絕出席會議,會議不歡而散。在蔣桂戰爭期間,蔣、馮之間的矛盾便激化起來。4月,蔣介石製定了《國軍對馮警備計劃》及戰鬥序列,稱:"為防編遣期內馮軍發生異變起見,國軍集結主力於豫西、鄂西及平漢、隴海沿線一帶,俟其舉動,一舉而殲滅之。"具體部署是:第二路第一軍集中信陽、廣水、花園問,第二軍集中襄樊、鄧縣、新野間,南陽守備部隊集中南陽,預備隊分別集中宜昌、仙桃鎮、宋埠附近,飛機第一隊在武漢(或信陽附近)待命。第五路第八、九兩軍集中洛陽、鄭州一帶,第十軍集中許昌、郾城間,飛機第二隊在鄭州待命。第一路第三、四兩軍及第六師均集中徐州、開封間,飛機第三隊在徐州待命,總預備隊暫在原地待命,鐵甲車隊主力集中洛陽、鄭州,一部集中徐州。本月,蔣馮爭奪膠東半島也以馮敗而告結束。10日,馮玉祥在華山通電表示豫、陝、甘、青、寧各省政府,一致服從中央,所有用人、行政、財政等悉聽中央統一指揮。13日,馮玉祥在華山通電辟謠,說明自湘事發生後所部擁護中央及出師情形,指責"好事者流造作種種謠言,以淆惑視聽,不日蔣閻聯合倒馮,則日馮李聯合倒蔣,不日馮閻聯合倒蔣,即日蔣李聯合倒馮,……無形之中遂告成一恐怖現象","切望邦人君子,萬勿輕聽謠言,任其挑撥,貽國家之戚於無窮也","現在第二集團軍總部及開封政治分會早已取消,軍權政權均已奉歸中央,而軍政部長一職亦經呈請開去,隻願為一黨員,其又何所爭乎?"14日,馮玉祥致電中央黨部、中央政治會議及蔣介石,聲稱有人故意捏造蘇俄東方政治分會訓令,指馮通蘇。懇請迅派負責大員徹查究竟。蔣為安撫馮,22日,複電稱此等偽造文字顯係別有作用,請勿置懷。4月間,蔣多次請馮赴南京共商大計,準備誘捕,並提出要"鏟除軍閥","撲滅封建地盤思想",為發兵討馮製造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