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在農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朝廷的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在鎮的中起義的過程中,各州郡地方官和豪強勢力,都壯大力最,手握重兵,發展成衝:割據勢力。特別是黃中起義之後,東漢政府出於加強對地方的控製,防範農民起義再起,把原來作為監察官的州刺史改為州牧(行政長官),州也就成為二級地方行政機構。由於州牧具有領兵治民之權,進一步成為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地方勢力日益發展,埋下了軍閥混戰的種子。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中起義軍主力被鎮壓下去之後,隨著外部威脅的減輕,東漢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則趨於激化,先是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在洛陽的火並;後來是各地蜂起的官僚地主武裝集團之間的軍閥混亂。到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後,在軍閥的激烈角逐中,較大的割據勢力剩下冀州的袁紹、許昌的曹操、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涼州的韓遂和馬騰、遼東的公孫度、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的劉備等。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河北的袁紹和河南的曹操。當時袁紹以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為中心,據有冀、幽(今北京西南)並(今山西太原西南廣青(今山東臨淄北)等四州;曹操則以許都為中心,據有豫(今安徽亳縣廣兗(今山東金鄉西北)二州及關中(函穀關以西)地區。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沛國喬,今安徽亳縣)人。太尉曹嵩子,漢初相國曹參後裔。曹操自幼放縱不羈,任俠放蕩,精於騎射,喜讀書,善權謀。20歲舉孝廉,初任洛期北部,以鎮壓黃中起義有功。他在濟南期間,奏免阿附貴戚,贓汙狼藉(貪官汙吏廣,“禁斷淫祀,奸宄(壞人)逃竄,郡界肅然”。外戚與宦官火並,他隨董卓進人洛陽,為驍騎校尉,後見董卓暴虐殘忍,化名帶兵私逃,在陳留募兵參加關東軍討伐董卓。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黃中軍殺兗州刺史劉岱,曹操為兗州地方官推為兗州牧,打敗青州黃中軍後,把投降後整編為“青州軍”,兵力太為增強。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到汝南(今河南平輿北)一帶鎮壓了耶嘔的黃中平餘部,勢力開始擴展到豫州,終把山膽的漢獻帝接到許昌,從此挾天子而令諸侯,作政治據優勢。建安二年大敗(今安徽東南)縣、徐州(今山東)加東南廣斬?布,又打敗南門的農民聯軍,張繡投降;建安1年(公元前200年)劉備割據勢力。至此,曹操在中階級跟,成為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力景。袁紹眼見這種勢,可耐的統一南下,曹操以所打不滿萬人迎敵。因為寡不敵眾,使他不能前進扣持中,曹操親率精兵5000,乘夜抄小路銜枚疾進,科巢(今河南延津東鹵)糧倉,殺守將淳於瓊,火燒軍糧萬餘乍。袁軍軍糧告罄,平心大動,袁紹見大勢已去,僅帶800親兵消北,遺棄7萬多:兵悉為曹操坑殺。
曹操進而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繼續北上,降服與袁紹世家聯姻相勾結的烏桓2至此,曹操統一了北方。他想乘勢南下統一全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親率20多萬精兵,號稱80萬大軍,進駐長江,直指孫權、劉備,卻因勝兵南指,驕傲輕敵,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被孫、劉5萬聯軍打得慘敗,隻得狼狽回師。從此,形成相對穩定的三國鼎立局麵6曹操認識到一時消滅不掉孫、劉,遂開始對他們取防禦方針,致力於在北方整頓內部,鞏周後方,徐圖再舉。在此曆史條件下,就出現了曹魏一係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