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康雍乾改革(2 / 3)

興修水利康熙很重視水利建設,特別是鑒於黃河泛濫成為元朝亡國的導火線的曆史教訓,極端重視黃河的治理,他曾親自率領滿族兵丁與黃河洪水搏鬥,被洪水衝走龍袍。他任用著名水利專家靳輔治理黃河、淮河和大運河,在相當長時期內保證了黃、淮的安瀾和大運河的暢通。靳輔開創的“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黃方法具有深遠的影響。

清初經濟:以農為首要任務,對明代逐漸發育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持摧殘態度,更加長期戰貨幣、鬥尺標準混亂城鄉商業凋弊,康熙提出“利商便民”的政策,反對宵吏任意勒索,撤銷遷海令,開放海禁,開放廣州;而漳州、雲台山為口岸,進行海外貿易;取消清初禁令。機戶不得擁有織機以下等等禁令。東南沿海,銅冶、紡織、製糖、陶瓷、造船等都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集資合股經營的近乎公司的體製,爾起成批:商業繁榮的城市。

文化思想方麵

這是封建王朝為選拔人才臨時設定的考試科目,應試者由內外大臣推薦,不限已什未什,輒定期在殿舉行,由皐帝親自主持。此製始於南宋,清康熙作為滿族出身的皇帝,重開此製有特殊意義。它的:歌汗,不“網羅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髙層漢族知識分子,更有利於民族盾的緩和有效地促進了滿漢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合作,

組織全國性十地測試,繪製出《皇輿令圖》;編纂廣《山今閣15集成》、《佩文韻府》等大多類書,對保存和弘揚漢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雍正的改革

政治方麵

收回諸王軍權,八旗仍如進關前,階!衆鑲黃、正白上三旗屬皇帝直接統率外,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五旗仍然歸諸王旗統率。諸王旗憑借所屬佐領的實力,參與軍政大事。雍正繼位後,收回了諸王旗對五旗的統屬權,使他們失去與皇帝分庭抗禮的能力。

確立秘密立儲製度皇帝生前把選定的繼位人的名字寫人詔書,密封置於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匾後,等皇帝死後,才能打開詔書,由詔書中指定的皇子繼位。這樣,避免了皇帝與太子、皇子與皇子間長期的後果往往是殘酷可悲的鬥爭。

改革奏折製度康熙朝已行奏折製,但有資格具奏折的人甚少,又因得通過通政司進呈而內容受到限製,辦法也不完善。雍正擴大了奏折人範圍,不僅部院堂官、地方官均可上奏。而且知府、同知、參將等中下級官員經特許也可上奏,奏折不再經過政府任何衙門,由人送入宮門交給內奏事處轉呈皇帝;由於無需回避第三者,所奏內容也無需有什麼保留了。這就省去了中間枝節,提高了行政效率。

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大致相當康熙朝南書房的後身,隻是權力更大。它隻對皇帝負責,隻照皇帝意旨辦事,保守機密,處理軍務。它取代了內部分職?,削弱了舊貴族的專擅,加強了皇權。

改土歸流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元明以來推行土司製度。土官(文職)、土司(武職)世襲其官,世守其土,世長其民,世國其俗。土司盡管對朝廷擔負著貢賦、差徭、守邊,卻掌握著所轄地區的各種生殺大權,形同割據。雍正實行“改土歸流”,即改土官為流宮,廢土司為州縣製,並於在位期間基本完成改製(乾隆年間全部完成)。改土歸流的實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減少了剝削層次,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安邊固境,加強對青、藏、新的管理統治這是雍正對康熙反對分裂、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的鬥爭的繼承和發展。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青海的和碩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製造分裂,妄圖脫離清朝的統均,發動叛亂。雍正立即下令平叛,平定後在青海推行禮儀,製度統治,派駐了辦事大臣:。雍正三年,西藏發生叛亂,雍正下今平叛,平定後正式委派駐藏大臣,實行監督和鎮撫。雍正八年,噶爾丹的後裔發動叛亂,雍正下令即行鎮壓,至雍正二年,終於迫使他徹底降服。改土歸流和鎮撫青、藏、新-起,使中央對西部的統治空前加強。

經濟方麵?

清查虧空雍正認為,國庫虛實是決定國家安危的關鍵。他繼位後設立會考府,作為專設衙門,清理包括廣部在內的中央財政;令各省自負盈虧,每年如數補足,限期不完,從重治罪;清查中發現任何官吏貪贓,一律逮捕,-經審實,抄沒家產,強令賠償。施行結果,既充實了國力,又狠狠打擊了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