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省社科基金課題(下)(1 / 3)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課題號:05ZC149

古瑤族史詩中的山水意識及其影響下之民族精神

潘雁飛

一、選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曆史悠久的成員之一,其先民在遠古時代就登上了曆史的舞台,到今日已成為分布在亞、歐、美等州的跨國民族。瑤族的形成和繁衍是與其不斷的遷徙分不開的。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斷遷徙傳唱中,瑤族留下了璀璨奪目而又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學。

目前學術界對瑤族的研究多集中在瑤族的族源、形成、風俗、遷徙與分布、民族融合等方麵,即便是對瑤族文學的研究也多偏重於從文學的審美角度、文體角度、創作心理角度以及文化角度等方麵展開研究。這些研究無疑對認識瑤族的源流、文化、文學有著積極的意義。但他們都很少涉及瑤人在不斷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獨有的山水文化意識。這種山水文化意識烙印在反映記錄其民族心靈史的瑤族史詩中,貫穿了瑤族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也展示了瑤族特有的文化。目前國內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僅限於地域、地名、水名的實證性研究,沒有上升到文化意識和自然意識相融合的層麵,更沒有涉及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對一個民族智慧而堅韌的精神的形成所產生的巨大的張力場。

(二)選題的意義

從理論上看,對瑤族史詩的山水文化意識研究是把文學研究引向文學的跨文化研究。它不僅要結合現當代文藝理論,同時還要連通諸如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學、田野調查、藝術哲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這實際上是對傳統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的一種超越,將為建設少數民族文學的當代研究形態帶來一種新的突破,開辟一種新的方法,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資源;從實踐上看,從山水文化意識層麵對瑤族文學展開研究,有利於廓清少數民族在發展形成、精神凝聚中一以貫之所體現出來的自然和文化合一但又往往為人所忽視的層麵;我國湖南及其鄰近的兩廣地區是瑤族生活、遷徙、活動的主要地區,尤其是湘南至今還是瑤族主要聚居地,這裏不僅有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江華瑤族自治縣,而且有聞名遐邇的瑤族發祥地——千家峒!對瑤族史詩的山水文化意識進行研究,挖掘瑤族人民的內在智慧和堅韌的精神特質、心路曆程,不僅有利於弘揚這一民族的自信心,加強民族團結,而且可以結合瑤族聚居地、發祥地、遷徙地的山山水水進行旅遊資源開發,發展民族經濟。

二、內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題從瑤族史詩文本研究入手,探討其中的山水文化意識,同時研究在這種意識影響下瑤族人民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精神特質。其中對瑤族史詩中的山水文化意識著重深度發掘,通過研究展現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觀,以及山水文化意識在其生活、生產中的烙印;“影響”研究著眼於學理分析,通過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觀念,辨析瑤族在形成過程中受山水文化意識之影響的心路曆程的演進與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時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相比照,以顯現瑤族史詩及其文化精神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相通性、一致性。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采取文本文化解讀、田野調查、綜合分析、哲學抽象等方法。首先對瑤族史詩性的主要作品,如民間敘事史詩(《盤王大歌》、《密洛陀》)及其他歌謠等進行解讀梳理,了解在作品中的山水文化敘述現象及其特點,進而開展廣泛的田野調查,並利用已有的實證研究成果與作品進行對照解讀,把握瑤族遷徙演進的曆史進程。然後廣泛吸收現當代文藝學、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哲學、美學等研究方法對瑤族史詩中的山水文化意識進行綜合分析,將微觀掃描與宏觀審視、理論闡述與文本解讀相結合,梳理出瑤族史詩中山水文化意識的不同層麵及其影響下的民族精神形成過程和特性,最後從藝術哲學、文化哲學的高度加以抽象的表述,同時揭示這一文化現象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三)主要觀點

本課題主要闡述這麼幾個觀點:

1.瑤族史詩中大量的山水描述並非僅僅為了借景抒情,更重要的是一種遷徙標誌,一段民族演進的曆史,一曲心路曆程的外在顯現,一種民族精神的形成階段,因此而形成其獨特的山水文化意識。

2.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具有不同的層麵,其不同的層麵隨遷徙地不同而顯現出來。

3.瑤族的形成過程有賴瑤族的山水文化意識的層累積澱,而這種山水文化意識在其文學藝術中表現得最為明晰,最有層次。

4.在這種山水文化意識影響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具有水的柔性、韌性和山的剛性、烈性,是與自然一體的民族精神特質。

5.瑤族史詩中的山水文化意識使得瑤族聚居地的山水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是人類智慧文化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至高至美境界。

6.瑤族聚居地的山水文化蘊含巨大的旅遊開發價值。

三、預期價值

(一)理論創新程度

本課題提出瑤族史詩中的山水文化意識與民族形成過程和民族精神演進的層累積澱,本身便是一種創新。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引入到跨文化研究領域雖然非首開其端者,但這種將山水文化意識與一個民族及其民族精神的形成演進相結合,在文本解讀與分析抽象上卻具有一種全新的意義,將為當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突破,其學術成果必將豐富繁榮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形態。

(二)實際應用價值

從文化意識層麵與自然意識層麵對少數民族文學進行重新審視,超越過去政治的、美學的、民俗的評價體係,對學界以往一些研究會產生一種新思路、新方法的啟迪,從而進一步拓展文學研究的思維空間。

同時由於本課題提出了“瑤族聚居地的山水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是人類智慧文化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至高至美境界”的全新觀點,將會發掘出瑤族聚居住地所蘊含的巨大的生態人文合一的旅遊資源,對其加以環保式的生態開發,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商機。這對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保護並弘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將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05ZC149,立項文號:哲社領字〔2005〕04號,結項證書號:20090172)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08YBB251

女書與它的生態文化研究

蔣詩堂

一、課題論證

女書是當今世界唯一還有傳承的女性專用文字。它的主要流傳地在湖南江永的北部。這是一個五嶺環抱中的美麗平穀。這裏是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的分野,是古越族屬地,也是瑤族古今聚居地。這裏是一個民族融合帶、民俗百花園、方言雜交島。女書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字符號,一種獨特語言的記錄體係,更是一種獨特群體的交際工具,一種集獨特的社會曆史、獨特的民族關係、獨特的風土民情、獨特的婦女生活等於一身的文化載體。這種種的“獨特”彙成了女書獨有的魅力,也構成了女書研究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對女書的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但那時隻有一篇介紹性文章。20世紀80年代初,田野調查的再次發現,使女書開始走向世界,女書研究也逐漸升溫,直至成為熱門。1985年至2007年,召開不同規格和規模的學術會議10餘次,發表論文約100篇,出版專著20餘部。總體來看,女書的研究已經涉及了女書文字、女書作品以及女書文化等各個方麵,且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對許多相關的問題做了重要而有益的探索,特別是在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注釋方麵,做了很多很有價值的工作,在此不一一贅述,本課題在研究中將對大多數成果給以評述。由於女書的物質載體基本都是易腐爛、難久存的紙質、布質物件,加之又有女書作者和擁有者去世時將女書全部焚燒來陪伴亡靈的習俗,傳世的女書作品和女書文物較為稀少,時代也較晚。現收集到的女書能確證的都是清代以後的作品,而且分散在幾位著名女書專家和一些研究者、收藏者手中,未能集中整理和加以規範。有關女書的史誌文獻記錄,早過清代的也尚未查找到。原始資料不充足、不集中,給女書研究帶來了較大的製約。要打破這種製約,必須加大調查考證的力度,一方麵爭取考古文物、曆史文獻、女書遺作等有新的發現,另一方麵要力求女書文字、女書文本語言及其生態語言(江永及其周邊地區的方言)、女書社會曆史文化等的調查考證有新的突破。女書研究現以外地學者為多,水平和成就也較高,但畢竟受到路途、時間、語言等的限製,深入拓展不易。尤其是女書流傳地及其周邊地區的方言土話非常複雜,要吃透它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力之功;而社會文化的體驗也需要長期的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有些問題還存在著較多較大的分歧,比如:女書文字的結構模式是什麼?女書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文字?女書到底是自源文字還是借源文字?女書流傳地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對女書的產生和發展有何影響?女書文字及作品又反映了哪些生態信息?女書究竟源於何時、何地、何族、何人、何由、何事?女書的流傳範圍是怎樣隨時代而變化的等等。這些分歧同時也說明了女書研究還需要加強實證性。再者,女書是一種綜合性的邊緣文化,需要多學科綜合研究(尤其是在考古文物和曆史文獻資料缺乏的情況下)。目前的女書研究引進的學科和方法多,但綜合兼容不夠而較偏於社會學和曆史學。

本課題的申報就是依托女書研究的現有成果,借助於地緣人緣的便利,進一步加強調查考證和文化綜合挖掘,盡力解決女書研究中一些存有分歧和尚未解決的問題,基本破解女書之“謎”,進一步揭示女書科學的內涵,讓女書以她真實而厚重的文化魅力走向世界。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對於尋求女書研究的新突破,促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曆史、民族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同時對於搶救和保護女書、弘揚女書文化、推進民族關係和婦女運動、開發旅遊經濟資源等也具有現實意義。

二、內容

(一)基本思路

將女書文字與女書文本語言及其生態語言結合起來,研究其體係、特點;將女書語言文字與社會生態文化結合起來,研究其“共變”,即從女書語言文字探究其社會生態文化信息,同時又從社會生態文化狀況及變化考察其對女書語言文字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綜合探討女書語言文字的形成、演變及其文化意蘊。

(二)主要內容

1.女書文字的結構體係特點、造字思維模式、使用和傳承情況。

2.女書文本語言和當地土話的結構係統、特點、形成以及相互關係。

3.女書語言文字的生態文化尤其是社會文化內涵。

4.女書語言文字源流的綜合文化探討。這也是本課題要攻克的難點。

(三)基本方法

遵循多學科綜合、多方法並用的原則。突出強調調查考證、比較分析和綜合歸納等方法。課題組彙集多學科專業的人才,綜合運用語言學、文學、社會學、曆史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女書和她的生態進行多學科、多角度、全麵係統而深入的研究。依托地緣人緣優勢,加強女書遺作、方言土話、居民族屬、社會曆史、傳統習俗、民間藝術等的田野調查和史誌資料的搜集查閱以及材料、觀點的考證工作。虛心請教和求助於各方前賢,促成女書原始資料的集中整理和女書字彙的規範化。認真進行女書語言文字、女書生態文化的橫向與縱向比較。從女書語言文字的結構係統和女書的社會生態文化狀況以及兩者的“共變”中綜合歸納女書語言文字的形成、演變及其文化內涵。

(四)主要觀點

1.女書既不是單純的表意文字也不是單純的音節文字,而是由表意擴至表音節的表意——音節文字。女書的自創字中有一部分是表意的;女書所借的漢字絕大多數在做本字時也是表原義的。但無論是自創字還是借字,又大都可以借用表相同相近的音節。字形與音、義的關係非常複雜。

2.女書不是某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而是民族交融的產物。女書語言文字的結構要素乃至整個係統成之於民族交融;女書語言文字的文化信息和她的實際社會文化生態都具有多族融合性。無論女書是否某一個民族的人所始創,她都不是某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和獨有成果。

3.女書的曆史不會太久遠,最早不過晚唐。這從女書語言文字與社會文化生態的“共變”中可加以綜合探討和證明。

三、預期價值

(一)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1.女書文字構形模式與來源的窮盡性研究。研究全麵細致,客觀準確。

2.女書文本語言及其生態語言結構體係的全麵研究。女書文本語言的結構係統及其淵源尚缺乏全麵研究。在女書生態語言結構係統的研究方麵,黃雪貞先生的《江永方言研究》對江永方言的調查分析較為精細準確,是研究女書生態語言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黃先生還開始了女書讀音與江永方言語音的比較研究。正在研究江永及其周邊地區方言的專家學人還有不少。本課題的側重和創新在於江永方言的內外差別和曆史源流、女書文本語言與她的生態語言結構係統的全麵關係以及文化信息等的研究。這可加強女書的語言學研究,同時促進語言學的熱點問題——湘南粵北方言土話的研究。

3.女書語言文字與社會生態文化的“共變”研究。拓展女書研究的領域、視角和方法,加強全麵性、係統性和科學性。

4.調查考證工作的強化、資料的集成化和整理的規範化。材料豐富、真實、可靠,能增強實證性。

(二)本課題的實際應用價值

本課題所收集的女書文史資料(特別是實物)以及女書生態文化的研究對於搶救和保護女書、弘揚女書文化、推進民族關係和婦女運動、開發旅遊資源發展當地經濟等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

(三)前期相關研究成果

1.主持課題《女書生態綜合研究》(省教育廳課題),2004年立項。

2.論文《戰國文字域別特點考察的原則之探討》,《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刊載。

3.論文《女書借漢字研究》,江永女書國際研討會論文(2002年11月)。

4.論文《女書中的簡化字探源》,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北京學術會議論文(2004年10月)。

5.論文《江永土話的內部差異與女書的用字》,《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刊載。

課題負責人現有相關成果雖不十分豐碩,但從事高校的語言教學和科研已20餘年,且已做了許多與課題相關的基礎性工作。主持的課題《瀟湘南嶺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及其品牌文化戰略》2004年獲本校立項;組織、帶領研究人員和學生對瑤族文化、女書文化和江永土話進行了大規模、長時間的實地調查。現已收集到大量相關的研究資料;多次參加女書學術研討會和舉辦女書學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