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省社科基金課題(下)(2 / 3)

課題組更有著名女書專家謝誌民教授(現為我校女書研究所特聘住校教授)和江永本土女書專家唐功偉先生加盟,他們的前期成果豐碩。其他成員科研基礎也好,潛力大。這也是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有力保障。

(四)主要參考文獻

1.曆代相關的地方史誌。

2.宮哲兵:《婦女文字與瑤族千家峒》,《展望》1986年。

3.謝誌民:《江永女書之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趙麗明:《中國女書集成》,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黃雪貞:《江永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6.吳永章:《瑤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宮哲兵:《女性文字與女性社會》,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周碩沂:《女書字典》,嶽麓書社,2002年版。

9.趙麗明、白濱、史金波:《奇特的女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10.謝誌民:《論女書文字體係的性質》,《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刊載。

11.陳其光:《女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語言研究》1994年第2期刊載。

12.陳東有:《女書起源與流傳的文化特質》,《南昌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刊載。

13.梁耀、陳其光:《女紅和女字圖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刊載。

14.趙麗明:《漢字在傳播中的變異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刊載。

15.何紅一:《女書裝飾藝術的文化色彩》,《尋根》2001年第4期刊載。

16.鄒建軍:《對女書研究中存在問題的回答》,《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刊載。

四、完成項目的條件和保證

(一)負責人曾完成的相關課題、科研成果及其社會評價

1.獨立完成湖南科技學院教改研究課題《高師古漢語教學的“三·三”原則及其整合》,2001年結題評價優秀。同名論文載於《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2.主持省教育廳2004年立項課題《女書生態綜合研究》,已完成大部分研究工作。成果係列論文《女書借漢字研究》、《女書中的簡化字探源》分別在江永女書國際研討會和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會議論文集刊載;《江永土話的內部差異與女書的用字》,《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刊載。專著《女書生態研究》也已寫出初稿。

3.論文《對〈拋棄語言文字崇拜〉的“崇拜”》,《航空教育》2001年第6期刊載。

4.論文《戰國文字域別特點考察的原則之探討》,《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刊載。

(二)主要成員曾完成的課題、科研成果及其社會評價

1.謝誌民《江永女書之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2年獲得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

2.謝誌民自1987年以來,發表女書研究論文20餘篇,主要有:

(1)《論女書文字體係的性質》,《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刊載。

(2)《女書之源不在漢字楷書》,《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刊載。

(3)《女書詞彙結構中的百越語底層》,《民族語文》1992年第4期刊載。

(4)《女書研究十年綜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刊載。

(5)《辨析女書音義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刊載。

(6)《論女書構成與古越稻作文化》,《尋根》2001年第4期刊載。

(7)《女書字符中的崇鳥意識與古越人鳥圖騰的關係》,《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刊載。

(8)《女書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刊載。

3.謝誌民與王利華合作的《女書電子發聲字典》於2002年6月出版。

4.謝誌民是中央電視台《發現之旅》女書專題節目訪談專家之一。

5.唐功偉《試論女書譯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刊載。

6.唐功偉《上江圩的婦女文字》,載於《奇特的女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1月版)。

7.唐功偉《江永土話的內部差異與女書的規範讀音——女書起源新探》(與趙麗明、李藍合作),載於《漢字的應用與傳播》(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8.唐功偉《女書的產生和發展》、《女書傳人和女書的傳承》、《女書的功能和價值》等,載於《女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9.唐功偉《女書本自女紅來》,《永州日報》2004年8月28日刊載。

10.尤慎《從零陵先民看零陵文化的演變和分期》,《零陵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刊載。

11.尤慎《女書親屬稱謂體係》,《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刊載。

12.尤慎主持省教育廳研究課題《零陵文化史》(2004年獲準立項),已完成一篇論文《據夏商周年表估定舜帝紀年》,《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刊載。

13.貢貴訓《從幾個漢字看中國古代的婚俗》,《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刊載。

14.貢貴訓主持湖南科技學院課題《永州地名的文化透視》(2004年獲準立項),論文待發。

15.於皓參與多所大學聯合課題,並參編該課題專著《回族社會經濟文化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6.於皓主持湖南科技學院課題《當代東北民間“跳大神”的田野調查及思考》(2004年立項)。

科研基礎完全可以保證本課題任務的完成。

課題組成員謝誌民、唐功偉兩位老先生均已退休,他們都在全力以赴研究女書,時間不成問題。其他成員都是高校教師,有寒暑假,必要時還可調整教學時間和其他工作安排,以滿足課題調研的需要。更加之本課題組占有地緣人緣優勢,走下去請進來都非常便利。我校已特聘女書高人高銀仙的孫女胡美月(女書新一代傳人)為“臨時工”,長住我校,專事協助調研。還可組織學生進行拉網式普查。

課題組成員和我校女書研究所已收集到的資料十分豐富。高銀仙、義年華、陽煥宜等幾位著名老人的女書遺作以及佚名原作基本齊全,尤其是收藏有高銀仙全部作品的自讀錄音資料。已公開的研究資料和相關的文史資料大多有收存。一般能找到的資料,我們大多具備,還有些資料是別處沒有的。當然,原始資料的采集是難有止境的,但我們有更大的決心,也有更好的條件。所以,資料方麵我們有較大的優勢。

我校女書研究所已於2003年12月建立,這為本課題的設備供應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辦公室、資料室和會議、展覽場所;電腦和采訪攝錄儀器等,數量和配備雖然偏少,但已有了些家底,且還正在補充中。

時間、資料、設備等方麵的條件,都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誠體”、“仁體”與社會和諧促進

朱雪芳

一、課題論證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首先,有關周敦頤的研究包括馮友蘭、張豈之等曾對周敦頤作哲學史、思想史研究,學者李申著《太極圖淵源辨》對周敦頤的太極圖研究有其獨特的發揮。在港台方麵,新儒家學者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原論》、牟宗三的《心體與性》等,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周敦頤的思想、生平曾有係統而精辟的研究分析。香港人文哲學會方世豪等學者更搜集和撰寫不少有關濂溪的文章和開辦宋明理學講座。其次,對楊時的研究有廈門大學的黎昕、何乃川、陳進國等,他們主要研究楊時在理學中的傳承地位,分析程頤與楊時有關討論“理一分殊”、楊時至朱熹所論述“格物致知”說的發展過程,對楊時哲學思想中的“理”也作過多角度研究。在台灣,研究學者張永儶、蔡介裕等亦對楊時思想體係作宏觀與微觀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分別對周敦頤、楊時進行相關研究的甚多,但對二人的思想論述卻鮮有所聞。至於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與當前和諧社會構建聯係起來研究的成果有:陳寒鳴的《儒學傳統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王達三的《中國前途與儒教重建》等,但他們隻是從宏觀上、全局上運用我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來進行論述。

(二)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站在中國文化複興的出發點看,研究中國思想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學術“上承孔孟、下啟二程”;楊時是二程的學生,又是宋明理學南傳的重要人物之一,亦是朱熹的祖師,他在儒學發展史上有承先啟後的貢獻。因此研究二人的思想脈絡,有哲學史和思想史的意義。其一,王閻運說:“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此聯氣派宏大,顯出儒學的傳承脈絡和儒者的人文精神。其中“吾道南來”一語,源出於程灝對其學生的寄望,程灝目送楊時說“吾道南矣”,顯示楊時在程灝心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其二,在理學史上的地位,楊時把二程的“洛學”帶到東南部,加以繼承與發展,開展出“道南一脈”。在理學史上“道南一脈”上承“洛學”下開“閩學”,居於重要中介地位。由此可知,楊時對儒學南傳有帶動性作用、啟發性功能和穏定性意義。本課題在運用中國哲學理論,展示出一套建構健康人生和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在中國走向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麵對急速的轉變,一部分國民心靈未能適應,可學習運用楊時所倡導的“靜中體驗”安頓身心,以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通書·誠上第一》以“誠者,聖人之本”為首,說明周敦頤十分重視“誠”。聖人是儒家最理想的人格典範,周敦頤認為成為聖人的首要條件是“誠”,人應以內心的真心實意為本,所謂“不誠無物”,隻有“立誠才有可居處”,因而“誠”是實踐聖人之道的充分條件。誠然,楊時並未建構自己的完整思想係統,雖然如此,並不表明他沒有個人創見。楊時在詮釋“誠”與“仁”的表達上,明顯地體現其對儒學體用論上所展示的實踐功勞。再者,在“求仁之方,求仁之體”等方法論上,楊時闡述對生命的成長過程與內在體認的發展過程的互動關係,亦有其獨特論述。在思想傳承上,北宋理學的發展史上,楊時實在是關鍵性的人物之一;研究“誠”、“仁”在當代國家和諧社會構建戰略中的實際運用。

(四)基本思路

本課題以周敦頤、楊時兩位哲人貢獻的“誠”、“仁”哲學思想為研究中心,著眼於從精神層麵開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運用研究。首先,研究周濂溪以及張橫渠、二程等對“誠”的不同見解,他們各自的學說對楊時的影響;其次,闡釋楊時對《易傳》、《中庸》和《孟子》有關“誠”的論述,再而論說“誠”與其他範疇的關係,說明“誠”的實義及其在具體的事宜上,立體地透顯“誠”的潛藏實義;並借楊時對“誠”的探求,窺見中國哲學的精義;最後,研究“誠”、“仁”在當代國家和諧社會構建戰略中的實際運用,力圖達到既超越又具體、“以小見大”之功效。

(五)研究方法

曆史比較法、係統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跨學科分析推理、歸納和總結,以曆史事實為依據。本課題在理論方麵,將運用國內、香港、台灣和國外研究周敦頤與楊時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並且具體采取以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比較與分析相組合的方法、文獻法、現代詮釋學,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六)重點難點

重點是挖掘、清理周敦頤、楊時的思想,找出此二大係統的共同性與差異性,透過比較,揭示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仁”、“誠”等概念的深遠意義,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哲學的認識和應用。難點是如何清晰地表達“誠體”與“仁體”概念的內涵,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以改善和化解當代人性浮躁、煩擾等心理問題,從而發揮社會和諧促進效果。

(七)基本觀點

主要研究對“誠體”與“仁體”概念的分析,並闡釋“誠體”與“仁體”的本體論與方法論。論述楊時繼承周敦頤和程顥的思想,倡導“求仁之方”和“仁之體,仁之用”等理論。《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和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後,儒者認為“仁”是人的存在本質,“誠”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本體及其動力。存在和本體是完全統一的,誠和仁也是完全統一的,隻是從不同的麵相而言的。從心理上起到平衡的防護牆作用,直接緩解一些社會糾紛與矛盾,增加心理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

(八)創新之處

1.理論創新。理學家們從他們對生命的反省,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生起誠敬的態度,培養善良的本性;對生命的關懷而服膺於自律道德,認真、真誠地對待自己的人生。儒學從《孟子》“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講述人的本性內在地具有崇高性。結合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需求,對《大學》中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思想進行新的拓展。

2.實踐創新。對社會和諧促進實現古為今用,思想理論與當代現實實踐相結合。在論證手法上,運用中國哲學(儒學、新儒學——理學)、曆史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化學、倫理學、社會學有關原理,進行多維考察,實現跨學科交叉研究。

(九)前期相關研究成果和主要參考文獻

課題負責人取得了與本課題有關的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一是論文:《〈大學問〉——“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周敦頤論“誠者聖人之本”》、《道南一脈的傳承特色》、《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的意義》、《道南一脈——從楊時到李侗》、《從〈孟子〉看公民道德:道德的古義》、《楊時對〈易傳〉、〈中庸〉、〈孟子〉的闡釋——以本體論為中心》、《論周敦頤的修養觀》和《創新〈論語〉教學方法,充實大學通識教育》。二是課題:《周濂溪修養觀研究——“中正仁義”二重進路》和《周敦頤〈通書〉思想與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