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當時地域和作家生活狀況和心境來探尋作家散文創作上的差異性,對於研究山水遊記及其他文體來說也很有意義。生活在相同地域的作家,由於其生活時期、生活狀況以及處境的不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即使在麵對大致相同的景物時,他們也會在意象的選取、意境的創設、情感的寄寓上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因此我們以元結、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研究為點,可以由點及麵,對山水遊記及其他文體的研究也有借鑒意義。
4.另外,通過探究元結、柳宗元二者山水遊記散文,為永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找準角度,從而更好地為整合永州旅遊資源服務,打造永州人文景觀的良好平台。
(四)預期研究進展
2008年4月—2008年8月:搜集資料、實地調研和考察。
2008年9月—2008年12月:資料整理和論文撰寫。
2009年1月—2009年9月:修改定稿和旅遊線路可行性報告分析。
(五)預期成果
第一,擬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5篇學術論文。
擬發表的論文為:《元結、柳宗元永州山水遊記蘊情差異性探析》、《論柳宗元對元結山水遊記散文藝術之接受》、《論元、柳山水遊記之“春秋筆法”》等。
第二,擬寫出《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旅遊線路可行性分析報告》。
三、研究基礎
(一)項目負責人已完成的相關課題及科研成果
1.本項目主持人在湘潭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就開始關注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並撰寫了相關的學術論文。碩士畢業論文也以散文文體為研究對象,並獲得專家的好評,具有了一定的古代散文研究素養。
2.本項目主持人在武漢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專業方向也是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在熊禮彙教授的指導下,對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參與了他的一係列課題;在協助碩士生導師諶東飆教授撰寫《中國古代散文論》的過程中對柳宗元和元結的山水遊記散文頗有興趣,發現二者的山水遊記散文主要都是以永州山水景觀對表現對象,表現出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因其生活經曆、所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因而在意象的選取、情感的蘊藉、用詞的講究等許多方麵都有差別。
3.本項目主持人已完成的前期相關研究成果:
(1)論文《論柳宗元對元結山水遊記散文藝術之接受》,《現代語文》采用。
(2)論文《曹植表文情感內蘊探析》,《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刊載。
(3)論文《〈離騷〉和〈逍遙遊〉人、物悲劇承載》,《雲夢學刊》2005年第1期刊載。
(4)論文《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蘊情差異性探析》,《湖湘論壇》2008年第1期刊載。
(5)論文《論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之意象》,《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刊載。
(6)專著《散文通論》(為第二作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參與者主要研究成果
1.江建高教授已在《湖南大學學報》、《湖南社會科學》、《學術論壇》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如《唐詩數詞初探》刊《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從唐詩看唐代仕女服飾》刊《書屋》2006年第6期,《唐詩疊字藝術初論》刊《語文月刊》2005年第2期,專著《唐詩散論》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專著《盛唐詩歌人文精神分析》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出版。
2.潘雁飛教授已在《湖南社會科學》、《學術論壇》、《雲南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一篇被《新華文摘》摘錄,具有相當的學術研究實力。已出版專著2部,即《中國現代寓言史綱》和《多維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學》。
四、經費預算
申請經費1萬元,其中購買相關資料、訂閱相關雜誌、外出查閱資料的費用5000元,調研考察經費3000元,材料收集、打印及可行性報告的召開經費2000元。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課題號:08C358
周敦頤《通書》思想與生命存在
朱雪芳
一、立論依據
(一)本項目研究的意義
第一,周敦頤是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其思想以儒學為本位,融合佛、道思想。著述詩篇、散文、《太極圖說》和《通書》。他的各類著述言簡意深,其中《愛蓮說》家喻戶曉,被收入中學教科書之內,以勸勉莘莘學子建立高尚優美的品德、健康正直的人格。除此之外,他的思想並不僅僅停留在道德層次,更有說明生命存在的本質意義,主要以《太極圖說》和《通書》為代表,二書立論精辟入裏,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尤為重要。
第二,周敦頤在《通書》中有關“誠”的論述,糅合了中國古典文獻《中庸》、《易傳》,並攝取佛、道二家思想,建構出一套新體係;這一新體係包括形上、形下的組合,個人與社會的融合。港台儒學大師定名為“本體宇宙論”或“宇宙本體論”,表示周敦頤的思想溝通形上與形下世界,論述精神與行為的內在關係。
第三,周敦頤被譽為理學家,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理學家有別於哲學家,他們一方麵有思辨邏輯推演,另一方麵有安身立命體驗,因此,周敦頤的思想及其所探究的問題,不僅具有主觀的體驗,同時具有客觀的有效性。
第四,本項目研究從濂溪學出發,既作學術上的探討,亦顯示出時代意義。中國由於種種曆史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降,由農業社會轉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變了以農立國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市場計劃經濟;一部分人民從依山靠水的田園生活,漸漸改變為工業化或工商業的規律化生活。隨著生活模式的轉變,部分人民每天為生活奔波勞累,茫然不知所歸,隻知道擔負生存壓力,近年來出現了不少都市化精神問題。有見於此,若能對濂溪學做多角度的研究,有助於找出其人文精神的立論根據和可行條件,有助於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在普遍層次,可解決人民的精神問題,以幽閑安逸的心態,麵對緊張繁忙的生活,減少精神壓力;及至高一層次,讓人民明白生命的本義,創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姿彩。
(二)研究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國內外對周敦頤研究不為不多,本論文糅合港台與國內“當代新儒家“的研究資料,加以整理、比較研究。
有關港台方麵,新儒家學者唐君毅、牟宗三等,自20世紀60代以降,對周敦頤的思想、生平曾有係統而精辟的研究分析。至20世紀80年代後,新儒家學派第二代、第三代弟子,前仆後繼,從各個領域發揮儒學本義及儒學的社會有效性。其中,香港人文哲學會更搜集不少有關濂溪的文章和開辦宋明理學講座。
在國內學術界相關研究亦不少,馮友蘭、張豈之等曾對周敦頤作哲學史、思想史研究。學者李申著《太極圖淵源辨》對周敦頤的太極圖研究有其獨特的發揮。至於地域方麵,周敦頤出生於現今永州道縣,2004年湖南省長沙濂溪學研究會曾於道縣“周子故裏”舉辦濂溪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邀各界鴻儒參加,得文章數十篇。文章內容包括濂溪與宋明理學、濂溪與中國傳統文化、濂溪學與經濟、濂溪學與教育、濂溪學與湖湘文化等,內容涉及各個方麵:
1.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上卷1984年版,下卷1987年版。
2.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版。
3.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鄭曉江:《論周敦頤的人生哲學》,《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刊載。
6.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編:《濂溪學研究》第一輯,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編:《濂溪學研究》第二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楊柱才:《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傅小凡:《宋明道學新論——本體論建構與主體性轉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0.餘敦康:《內聖與外王的貫通——周敦頤的易學》,載於《原道》第二輯,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11.劉東超:《周敦頤對心靈世界的建構》,載於《恒道》第三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至於國外研究周敦頤的學界狀況,韓國學者柳承國的《韓國的儒教》、河謙鎮的《東儒學案》均對周敦頤作了專題分析。韓國學生劉承相的論文《濂溪太極說探源考辨》是在史料考察和李申研究員的《太極圖》基礎之上作全麵考辨。日本學者難波征男與永富青地等也在推動儒學方麵頗有建樹,並對周敦頤進行研究。美國學者JosephA.Adler也寫過ResponseandResponsibility:ChouTun-IandNeo-ConfucianResourcesforEnvironmentalEthics等著作,也可作為相關的參考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一)本項目的研究目標
周敦頤思想深邃,他所寫的《通書》文字精辟。本項研究目標在探討《通書》的意蘊,及其“誠”、“神”、“機”的本義,剖析它與生命存在的關係。由於儒學是一種生命的學問,其立論並不是與世隔絕,因此,可以由濂溪學為基礎,從而指出生命的根源、生命的意義、生命可行的方向。透露出周敦頤的道德哲學的超時空性、永恒性。
(二)本項目的研究內容
從周敦頤思想出發,以濂溪所撰寫的《通書》為切入點,由此敘述濂溪所創立的本體宇宙論的根據。
由於當代文化是由中西方文化比較漸進入中西方文化互補的年代。本項研究所探討的內容,一方麵,由《通書》所述的“誠”、“神”、“機”概念析微,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探討濂溪的本體論、宇宙論、倫理學、道德哲學等生命價值問題,並研究人類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根源,進而了解生存的意義;另一方麵,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從分析“生命存在”的結構,顯示“生命存在”的本質。
從應用層麵看,以《通書》描述人類的特質為基礎,建構《通書》所包含的心靈哲學。剖析《通書》所闡釋的意蘊與生命存在的關係,讓人民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創造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儒學的核心價值之一,“天命流行,生生不息”,所開展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骨子裏,讓中國人發揮刻苦耐勞,努力不懈的精神,正是“自強不息”的價值典範。隻可惜,“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人大多不知。因此本項研究內容將會加進相關的理論根據,加強濂溪學對人文關懷精神的理論效力。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現今,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將來更可能走向高科技型的生活方式,人民的生活日趨繁忙、枯燥,偶爾停下來反省自己的生命意義,頓時感覺困惑、空虛,不知如何是好,亦由此而衍生不同的社會問題和精神問題。本項研究一方麵是作為學術的探討;另一方麵擬開辟一條新的蹊徑,讓人民發掘自己、認識自己、實踐自己的路徑,發揮個人的人格品德,創造優美的人生。
(四)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本項研究擬用原典分析,兼取文獻比較方式研究,從港台和國內的文獻著作,進行比較研究。由此找出現有研究成果的共同性及差異性,對不同的觀望作分析糅合,整理。進一步研究濂溪學普及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濂溪學的現實社會意義。
另外,運用“以小見大”方法,特別從“誠”、“神”、“機”三個概念,分析周敦頤的本體宇宙論。
(五)本項目的創新之處
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人文社會科學掀起了“國學”熱,聚首討論學術規範問題。
當時有誌於人文科學的學者們,一方麵,遵從中國傳統學術重考據的方法;另一方麵,也借鑒、吸收西方學術的觀點和方法。在方法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有見及此,本項研究有別於20世紀50至70年代批判式的研究。回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方法,從疑古轉向證古的方法,從批判漸轉比較,再轉為同情地理解。其中重大的契機,促進這種轉變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和發掘古墓,從出土文物和文獻中,找出確實的證據,證明古代文化、思想、哲學的本義。這一轉變不容忽視,有助於補充思辨上的論證。
亦有別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周敦頤的研究,過去有關濂溪的研究多在高校學院內進行。在國內或港台的研究方法中,多從西方哲學的分析方法為切入點,甚至為認識的探研。然而,站在人文精神的角度,純粹理性的認識不能解決精神境界問題,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於獲得一種境界,而這種境界的獲得可能靠直覺體驗,直覺體驗似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因此,本項研究加入相關的直覺體驗,對現在人的精神心理進行分析,引入濂溪學說作出論述,開辟濂溪學的現代意義。同時,並剖析某種宗教精神,論述濂溪學的有效性。使濂溪學不再長埋故紙堆,重新點燃他的光芒。
(六)預期研究進展
2008年:港台與國內文獻資料整理。國內一般人民心理分析、精神狀態調查。(抽樣訪問勞動者、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與教學工作者等。包括問卷調查。)
2010年:綜合整理相關資料、分析文獻理論與現實狀況,完成著作《周敦頤〈通書〉思想與當代中國社會文明研究》。
(七)預期成果
發表論文:《周敦頤〈通書〉本體論闡釋》,《周敦頤〈通書〉思想與生命存在》,《周敦頤〈通書〉的體用論闡釋》,《周敦頤〈通書〉思想與人文精神》。
專著:《周敦頤〈通書〉思想與當代中國社會文明研究》。
三、研究基礎
(一)本項目有關的研究工作積累
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灣正中書局,1989年版。
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版。
3.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版。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版。
6.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三聯書店,2002年版。
7.Chan,Wing-tsit(陳榮捷):AsourcebookinChinesePhilosophy,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9.
(二)申請人近幾年研究成果
申請人專業為中國哲學、宋明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近幾年研究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