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課題號:03C355
上古神話思維的人神逆動規律及其文化影響
潘雁飛
一、主要研究內容
上古神話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的原始思維。這一神話思維在後世神話的演化過程中明顯帶有雙向互動的特點。即神話通過神話思維的演進發展,一方麵可以將神的故事演化為人的故事(曆史化)、哲理故事(寓言化),另一方麵又可以將人造為神。神的曆史化、寓言化隨著理性思維的完善而逐漸完成其曆史使命,而“人”造為“神”的人神逆動思維方式卻積澱在民族心靈的深層,將一個個“人”造為怪異的神。在後世的文化進程中,這種人神逆動的思維方式在某一特定時期往往得到了強化。本課題的研究正是對神話的曆史化、寓言化的順向思維模式的反動,側重探討為人所忽略但卻又無所不在的將“人的故事”造為“神的故事”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曆史的思維內核,並尋繹其發展規律。
二、立論依據
(一)項目研究的意義
學術界一般認為神話思維作為一種具體形象的思維,是與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緊密相連的。隨著人類心智能力的提高,神話思維中的理性因素向前發展,神話逐漸演化為曆史傳說、哲理寓言,神話思維消失。人類由原始的神話思維進化到文明的理性思維。如果縱觀整個曆史文化,我們發現這種觀點實際上隻是描述了神話思維的單線順向運動。事實上,無論在上古,還是在後世都有由“人”轉化為“神”的故事。如上古的“後稷”、“契”等,這些部落聯盟首領,原本實有其人,但在該部族的“史詩”中均演變為神性人物(《詩經·生民》中的“後稷”,《詩經·玄鳥》中的“契”均是如此),即便是過去所認為的由“神”演變為“人”的上古帝王舜、大禹等,隨著出土文獻的豐富,他們也逐漸走入了曆史,成了真正的曆史中的“人”。這更有力證明了在神話思維中有一條逆向而動的神話思維方式。而且這種神話思維方式在曆史文化長河中,在某一特定時期往往得到某種強化,有時甚至是畸形的強化。如漢高祖的出生及手提三尺劍斬白蛇的故事,關羽生後演化為關聖帝和財神爺的故事,乃至現當代一些領袖人物在個人崇拜中走向神壇,都或多或少地隱藏有這種逆向而動的神話思維模式的影子。所以對這一項目開展研究一方麵可以還那些原以為是“神”的古代部落首領或天子以“人”的本來麵目,從而將中華文明史的起源進一步推向久遠,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麵也可以認識後世曆史文化中的“造神”舉動實是神話思維在理性思維的導向下一種民族心理思維積澱的結果。這種思維積澱在後世往往為統治階級所需要所默認,從而對曆史、對文化產生了極其廣闊而又深遠的影響。所以研究本項目不僅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還有當代的、現實的文化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由於神話在演化中走向曆史傳說、哲理寓言的這一觀點在學界幾乎成為定論。因而,神話思維這種單一的順向思維模式演進也就少有人提出疑義。國內外對此問題的研究也幾乎是一片空白。本項目負責人曾經研究過莊子寓言思維的特點及其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見《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由器入道》一文),在研究中涉及神話思維的互動和演進的問題,但卻沒有對神話思維的逆向運動深入研究下去。國內外發表的一些零星的學術論文也多是探討神話思維在原始思維中的位置,或者探討神話思維與巫術思維、神話思維與理性思維、神話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係及異同。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對神話的曆史化、寓言化的順向思維模式的反動,主要目標是證明神話思維在演進的過程中有一條逆向而動,由“人”造為“神”的思維範式,而且在後世社會中對曆史和文化,對民族心理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研究內容
上古神話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的原始思維。這一神話思維在後世神話的演化過程中明顯帶有雙向互動的特點。即神話通過神話思維的演進發展,一方麵可以將神的故事演化為人的故事(曆史化)、哲理故事(寓言化),另一方麵又可以將人造為神。神的曆史化、寓言化隨著理性思維的完善而逐漸完成其曆史使命。而“人”造為“神”的人神逆動思維方式卻積澱在民族心靈的深層,將一個個“人”造為怪異的神。在後世的文化進程中,這種人神逆動的思維方式在某一特定時期往往得到了強化。本課題的研究正是對神話的曆史化、寓言化的順向思維模式的反動,側重探討為人所忽略但卻又無所不在的“人的故事”造為“神的故事”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曆史的思維內核,並尋繹其發展規律。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要證明神話思維的逆向運動規律,關鍵問題一是要搜羅並概括神話思維順向運動(即神話的曆史化、寓言化)的規律。其二是要搜羅相關材料並論證上古帝王及部落聯盟首領,如舜帝、大禹、後稷、契等“神”作為曆史中的“人”的真實性。那麼,其有關舜、大禹、後稷、契的相關神話材料便可用來說明神話思維由“人”而“神”逆向而動的可能性和實證性,才能進一步概括其演變的規律性。其三則是要解決這種逆向而動的神話思維方式在後世“造神”中對民族的、文化的、心理的、曆史的影響。
(四)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擬采取文本文化解讀、出土文獻分析、綜合分析、哲學抽象等方法。首先對已有的傳世文獻文本進行搜羅並進行文化解讀,初步得出神話思維的逆向運動結論,進而對出土文獻進行分析比較,並與傳世文獻相互參驗發明:一要論證作為“神”的上古部分帝王和部落首領作為“人”的真實性,二要論證神話思維逆向運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三要廣泛吸收神話學、思維學、現當代文藝學、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哲學等研究方法對占有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將微觀掃描與宏觀審視、理論闡述與文本解讀、文獻考釋相結合梳理神話思維順向運動及逆向運動的軌跡、特性和規律;最後從藝術哲學、文化哲學、曆史哲學的高度加以抽象的表述,同時揭示這一文化現象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五)本項目的創新之處
本課題提出並論證的神話思維在演進的過程中有一條逆向而動、由“人”造為“神”的思維範式,而且在後世社會中對曆史和文化,對民族心理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的觀點本身便是一種創新,將神話的思維模式研究引入到跨文化研究領域雖然非首開其端者,但卻給文學研究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意義,為當下神話學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突破。對學界以往一些研究會產生一種新思路、新方法的啟迪,從而進一步拓展文學研究的思維空間。其學術成果必將豐富繁榮當代神話學和思維學的研究形態。
(六)預期的研究進展和成果
2003年擬以論文形式完成如下成果:《舜、禹真實性及其神化過程論》、《後稷與契的人性與神性及其互動軌跡》、《後世造神的種類及心理積澱特點》。
2004年擬以論文形式完成如下成果:《神話思維的人神逆向運動軌跡及規律》、《神話思維逆向運動對曆史文化的影響》。
四、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已在省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先後參與了三個省級課題的研究,與人合作出版專著一部。有較強的科研潛力。近年來與本課題相關的成果有:
1.《一個民族智慧而堅韌的心路曆程——對瑤族〈盤王歌〉的一種文化詮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8期刊載,原載《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涉及瑤族始祖的由“人”到“神”演變的問題。
2.《神人以和——試論舜的精神內核》(《船山學刊》2001年第4期刊載),對舜的真實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3.《由器入道——試論莊子寓言思維的特性及其對新時期小說創作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刊載),對神話思維和寓言思維的演化與互動作了深入的論述。
本課題另三位參與者長期擔任《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獻學》的教學,對“神話學”、“古文獻學”亦有較深入的研究,且發表了不少有見地的相關學術論文,能勝任參與本課題的研究。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課題號:08C360
元結、柳宗元永州山水遊記探究及應用研究
周玉華
一、立論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元結(719—772)和柳宗元(773—842)作為唐代遊記創作的兩大標誌人物,他們的山水遊記散文都以永州山水景物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如元結先後創作了《浯溪銘並序》、《廎銘並序》、《峿台銘並序》、《東崖銘並序》、《寒亭記》、《右溪記》、《朝陽岩銘》等“道州係列”山水遊記散文,使山水遊記開始關注人文精神的反映。有關元結山水遊記銘文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主要有:熊禮彙先生的《論元結山水銘文的修辭策略和美學風格》對元結山水銘文獨特的修辭策略和美學風格分析深刻。楊金磚的《元結對瀟湘文學的開掘》認為元結在瀟湘這塊土地上創作出了許多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對瀟湘文學進行了全方位的開掘與培植,還指出元結對瀟湘文學的開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生民之道”的儒子風骨傳承著舜帝的仁政大義,二是高潔簡古的文學思想鑄就了瀟湘的人文精神,三是對瀟湘山水的遊曆與吟詠開掘了瀟湘文學的嶄新意蘊。另外,許多學者對元結的詩學成就和文體革新成就也有較好的論述,這些論述對於全方位、深入研究元結幫助很大。
柳宗元作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之一,其思想與文學成就自晚唐、宋代以來一直備受學界的關注。近年來,學界對柳宗元的關注程度更高,不僅在山西永濟、湖南永州、廣西柳州舉辦了大型的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且還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如趙繼紅在《20世紀柳宗元研究綜述》中指出:“柳宗元是唐代文化研究者的主要關注對象之一,20世紀以來,學術界關於柳宗元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厚。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回顧梳理這些成果,認為柳宗元研究經曆了一個從舊學到新學的轉變過程,經曆了一個由冷到熱的發展曆程。”依據對研究成果質量的分析,考慮到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因素,他將柳宗元研究劃分為了準備期、發展期、扭轉期和鼎盛期等四個時間段,並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有助於學術研究的進一步開拓與深化。
柳宗元和元結都創作了大量山水遊記散文,使山水遊記在藝術上走向成熟,仔細研讀兩人的作品,我們會發現其中有頗多相似之處,柳宗元在藝術上對元結山水遊記在景物選取、意象描寫、環境創設及情感透露等方麵有很多借鑒和接受。這對其在整個文學史上的地位進行準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作為唐代遊記的集大成者,我們不能將其進行割裂式的單獨研究,雖然這樣可能更有針對性、重點性,研究的力度會更大。但要真正把握其文學成就、對其文學地位進行準確定位,絕對不能忽視他所受前人文學成就的影響,以免造成對研究對象的盲目拔高,從而失去方向性和準確性。
(二)項目研究意義
對大多將永州山水作為表現對象的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散文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研究,不僅對元結、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有準確定位,對整個唐代山水遊記的發展軌跡有更明晰的梳理,對永州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整合永州山水、人文旅遊資源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比研究找到元結與柳宗元二者山水遊記的相同、相似之處,進而探尋中唐山水遊記發展的脈絡。中唐的山水遊記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山水遊記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這一高度的達到是與元結和柳宗元的努力創作實踐密切相連的。因此,仔細研讀與比較二者的山水遊記很有學術價值。在比較中對二者的山水遊記進行重新評價,從而對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發展軌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2.通過比較分析得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成就取得的內因,是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漸趨成熟的結果。大家在研讀山水遊記時更多的是將精力放在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中,其力度和深度都遠勝元結,殊不知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多處借鑒了元結的山水遊記。因此,通過比較則能更好地理解柳宗元山水創作成就之因,看到元結山水遊記散文對柳宗元的灌溉和影響。
3.通過比較找出二者山水遊記散文的相異之處,從而探尋身世、時代背景以及個人命運在山水遊記散文中的不同折射。柳宗元與元結的山水遊記還有較大的差異性,這是因為他們兩人的身世、生活經曆以及生活心態都不同。因此,即使麵對同樣的山水景觀,他們選取山水意象、表現景物的方式也不同。比較二者山水遊記散文的相異之處,則能更好地理解山水遊記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也能對元結、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的不同表現原因有更為準確的認識,再進而推廣到其他不同風格的山水遊記創作的探究。
4.分析元結與柳宗元山水遊記散文的異同點,可以更好地把握唐代山水遊記所承載的人文精神。二者的山水遊記散文意象的選取、情感的抒發都有較大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接受的不同人文精神所致。對元結和柳宗元山水遊記散文的比較,能對唐代山水遊記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采用比較法,將二者的山水遊記進行仔細研讀,從而找出同、異之處。比較研究法是當今文學史研究經常采用的方法,元結、柳宗元他們二者的山水遊記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采用比較分析法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並且還能夠更為直觀、形象地發現問題,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
2.結合實地考察。探訪二者山水遊記散文中所描寫的山水景觀,推測、考證其具體位置,為永州山水景觀挖掘人文內蘊。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可以對二者山水遊記描寫和選取的自然景觀有更加感性的認識,也可以對元結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寄予的感情進行更加合理的推測,而且二者都生活在美麗的古城永州,永州山水和人文氣息對二者的影響也會在山水遊記中表現出來,因而實地考察很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3.結合史料和作家生平事跡,分析作家心境對山水遊記創作的影響。對作家作品的分析,我們不能就事論事,不能為研讀而研讀,而應該更好地結合史料以及作家的生平事跡,了解作家創作山水遊記時的生活情形。隻有這樣,才能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有更好的了解,才能對山水遊記的意境有更貼切的認識。
4.特定的環境造就特定的作品創作。這就需要結合相關的文學理論,找到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創作的時空差異,分析文學作品的時代差異性和空間現實性對作品的不同影響。
5.永州作為湖南省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其自然景觀的保護相比較而言是完好的,這就為實地考察提供了良好的參考,能夠更好地發揮實地資源優勢。
(三)本項目的創新之處
1.選取在山水遊記創作上很有成就,且其遊記散文創作都是以永州山水自然景觀作為表現對象的兩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比較研究,這在研究方法上很有針對性,在文學史上也具有典型性。通過對其山水遊記的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山水遊記的特征。
2.通過對元結、柳宗元二者山水遊記散文的比較研究,從相同地域的角度來分析作家作品創作的相通性。由於二者生活的地域大致相同,因此在麵對相同的景物時,肯定會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這樣我們會對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的成就有更加直觀、形象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