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立項編號:湘教通(2008)263號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改革研究
翟滿桂
一、項目立項依據
(一)項目的研究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其內容是講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獨創的藝術風格,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增強人文意識、培養素質型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古代文學課程的考評改革,能促使學生閱讀大量經典作品,強化他們的藝術素養和文化修養,從而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改變以往高分低能的狀況。但是,目前的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大多還是一種呆板、封閉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評價模式也是自中小學就熟知的封閉式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試。對於高校學生,考分還是他們的“命根”,它直接關係著學生的升留級、評優評獎(包括獎學金)、畢業、學位、畢業分配等一係列至關重要的切身利益。因而,靠死記硬背去拿分數、過考試關的狀況在高校中仍極為普遍。很多學生大學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考試過關,在學習中就出現了隻“學習”不“讀書”的情況。所謂隻“學習”,指的是隻機械地為應付考試而死讀課本,死背筆記。在和一些大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甚至一些是校方認可的好學生,他們大學四年學習的範圍僅僅局限在所發的課本和課堂筆記;所謂不“讀書”就是不能更多地去接觸文化思想方麵的有意義的讀物。毫無疑問,大學的學習,應該主要是靠學生的主動閱讀,靠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素質型人才,必須在大學期間廣泛開闊文化視野,尤其是要重點培養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在完全靠死記硬背來通過考試關的教育體製下拚搏衝殺過來的學生,創造能力顯然隻能越來越萎縮。因此,古代文學課程考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
本課題旨在改變目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教學的評價模式——考試入手,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為多層次、開放性的綜合考查,使之貫穿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考試改革研究當前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很長時間我們的各級學校的教育都是一種應試教育,老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而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考試改革,才有改變應試教育的可能。“考試製度的改革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路。”當前對考試製度的改革已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如《高校考試改革研究》、《從創新的角度談高校考試研究》、《高等院校考試方式方法改革的試驗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試方法改革芻議》等論文,主要是對考試的內容變革加以探討,如由偏重基礎知識的考查轉為對學生能力水平的考查,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是由閉卷考試改為限製性開卷和開卷考試。這些方案雖然對傳統的考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考核還是處於一個封閉和靜止的狀態,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缺乏一個動態的、全程的考核,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也缺乏一種激勵機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考試的模式。本課題的研究就是希望在這些方麵能改變目前考評改革中的一些不足,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為多層次、開放性的綜合考查,並使之貫穿於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
二、項目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一)具體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內容。目前的高校學生成績考核,主要還是采取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已愈來愈顯現出其弊端,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考察教學效果、檢閱學生學習情況的功效,從某種意義上造成了分數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目標的局麵。因此,本課題主要從對學生的成績考評入手,改變以往封閉、單一、呆板的考核方式,以適應和推動當下的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其基本內容如下:
(1)課堂學習狀態考查。課堂學習是學生的基本求知方式。對於素質型人才的培養來說,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準確傳授本學科的係統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根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必須首先保證課堂學習的質量,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40分鍾。對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況,教師除隨堂及時觀察以外,還可以著重檢查課堂筆記,並給予成績。
(2)獨立思考能力考查。通過檢查學生對本課程教學的反映和適應能力來考核,如聽課心得。目的是為了強化其對問題的主見性和對學習的主動性。
(3)課外閱讀量考查。對於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來說,閱讀量是考查學習質量的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麵。隻從教材中或課堂上死記幾個條條是學不好古代文學的。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量要求,教師可在學期開始便明確提出,起碼要達到以下的閱讀標準:一部文論專著。考查方式主要檢查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長可短,可全麵評價原著,也可寫一、兩點讀後感之類。
(4)背誦作品考查。根據《漢語言文學與新聞傳播係學生古代文學作品背誦篇目》,學生應按篇目要求完成本學期的背誦任務。
(5)綜合能力考查。評價標準主要是論文作業的完成情況。
(6)能力加分。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本專業論文加3-5分,參加院係活動(與本專業相關,如古詩詞吟詠比賽,論文大賽等)獲得獎勵者,依據獲獎情況可酌情加1—3分。
(7)期末考試。
2.研究目標。通過改革古代文學課程傳統的單一的考評形式,使考評成為動態的、多層次的綜合考查,從而找到一種能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正確評價學生學習狀態的考核形式。
3.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把課堂教學與成績考評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老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參與性相結合,使單一封閉靜止的考核模式轉變為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持續的考評模式。
4.課題的難點。一是如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教學與考評、教師與學生成為一個互動的環節;二是如何在考評中避免學生的虛假、抄襲行為,使考評盡可能地具有可行性和公平性。三是教師工作量的核定。
(二)實施方案、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及可行性分析
1.實施計劃。課程考評研究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是對教學環節動態直觀的反映,需周密分析、探究和安排考評方案中的每一個環節。具體實施計劃如下:
2008年:資料搜集。
2009年:結合教學實際,在20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選擇兩個本科班實施方案,另兩個班按原考評方案,進行對比研究。
2010年:結合教學實際,在20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四個班中選擇兩個本科班實施方案,與非實施方案的兩個班級和2007級的研究情況對比研究,總結經驗得失,發表2—3篇論文。
2011年:歸納整理出《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改革研究方案》並結題。
2.可行性分析。
(1)古代文學學科在2004年就被評為院級重點學科,2006年被評為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教育廳、學院大力支持教學改革;2007年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2)有一支較強的教學和科研隊伍,教授4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1人。
(3)有較充實的教改成果,院級教改項目《古代文學課程考評研究》積累了一定的教改經驗。
(4)有較完備的教學改革設備和教學條件。
(三)項目預期的成果和效果
1.成果形式。(1)製訂改革方案《關於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實施方案》;(2)擬發表係列論文《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改革》、《古代文學朗讀教學芻議》、《古代文學學生論文披閱設想》、《古代文學考核內容改革》、《古代文學課外閱讀的指導與考核》和《古代文學課外實踐設想》等。
2.實施範圍。課題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方式的研討,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指導相結合,通過考查方式的變革強調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使本專業學生既能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文學作品,了解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概況,還能自主研究性地學習,從而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實現教學大綱所設想的人才培養要求。同時,學生通過為完成考評而進行的對話與合作,既能增進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又能培養和建構起和諧大學所需要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
3.受益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級至2010級學生,約300人。
(四)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1.教學理論和教學觀念的創新。大學的學習,主要是學生的主動閱讀,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地獲取。著重於素質型人才培養,廣泛開闊文化視野,重點培養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避免僅依靠死記硬背來通過考試關的弊病。
2.教學實踐和教學過程的創新。將古代文學課程的閱讀、思考、分析和寫作結合起來,以考促讀、以讀促寫、以考促背、以背促思,全麵考查學生的閱讀、背誦、分析和寫作能力。
3.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創新。改變以往封閉、單一、呆板的考核方式,使課程考評方式更具科學性和開放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考核和能力的評價。
三、項目研究基礎
(一)翟滿桂相關研究成果
1.《論古典詩詞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中華詩詞》2001年第8期刊載。
2.《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參編),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年版。
3.《中國文學史研究之嬗變》,《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年第3期刊載。
4.《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代素質教育之本》,《長冶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刊載。
5.《談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學與科研的關係》,《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12期刊載。
6.《〈江雪〉寫於何時何處》,《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3期刊載。
7.《近二十年柳宗元研究之回顧》,載《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4月版。
8.《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刊載,《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轉載。
9.《柳宗元在永州的私人交往及其對創作的影響》,載《中國散文研究論叢》(韓國),2002年版。
10.《中唐南貶士子與騷怨精神》,《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刊載。
11.《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刊載。
12.《柳宗元的成就及與湖湘文化的關係》,《文史博覽》2005年第10期刊載。
13.《現世與超世思想撞擊的窗口》,《光明日報》2006年9月5日刊載。
14.《關於上古傳說時代文明嬗演的現代解讀》,《求索》2007年第12期刊載。
(二)蔣揚帆相關研究成果
1.主持2005年院級教改課題《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改革研究》。
2.《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芻議》,《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6期刊載。
(三)潘雁飛相關研究成果
《論古典文學美育中審美情趣的形象》,《中國學術論壇》2004年第6期刊載。
(四)楊再喜相關研究成果
1.主持2003年零陵學院教改課題《古代文學文體分類教學》。
2.主持2004湖南科技學院教改子課題《新建本課院校雙語教學探索》。
四、學校已具備的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及學校對項目的支持情況
湖南科技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準,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的公辦全日製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曆來重視教學質量,始終不渝地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重點、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實踐”的人才培養要求,構建學生的知識體係,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切實強化“創新立校、人才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正在為建設質量優良、特色鮮明的本科院校而奮發進取,展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