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優勢。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藏有80餘萬冊圖書,教育類圖書、刊物齊全。學校已購買了中國期刊網、碩博士論文數據庫資源,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充足資料;學校有6000餘萬實驗儀器設備,能保證課題研究的實驗需要。
古代文學學科在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古代文學課程是校級精品課程。目前學科配置了辦公室及近3萬元的辦公設備,有專門的古籍閱覽室,能夠很好地滿足課題研究的需要。
中國語言文學係師資力量雄厚,在創新教學改革研究上,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
2.不足。目前,由於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在硬件設施上,中國語言文學係的多媒體教室配置不夠好,這對於課堂情景的創設影響頗大,因此,希望加大教室多媒體硬件設施的配置;多購置製作精美、內容充實的課件,提高教師製作課件的能力。
(三)申請者和項目組成員所承擔的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情況
1.申請者主持或參與的課題有:
(1)2008年主持湖南省教育廳課題《元結、柳宗元永州山水遊記探究及應用研究》。
(2)2006年主持院課題《元結、柳宗元山水遊記散文比較研究》。
(3)參與2008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古代文學課程考評改革研究》。
2.參與者主持的課題有:
(1)楊再喜主持2003年零陵學院教改課題《古代文學文體分類教學》和2004湖南科技學院教改子課題《新建本課院校雙語教學探索》。
(2)江建高、夏衛平、龍國慶長期工作在高等教育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大都有主持省級以上課題的經驗,能確保高質量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且團隊合作精神強,氣氛融洽,完全能勝任本項目的主持、管理和研究工作。
2007年湖南科技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XKYJ200753
中國古代詩歌朗誦教學之研究
龍國慶
一、項目立項依據
(一)項目的研究意義
朗誦,顧名思義,“朗”指聲音的響亮清晰,“誦”指用美的聲調把作品背誦或誦讀出來。為了增強效果,朗誦詩詞又輔助以適當的表情、姿態、動作,這種朗誦往往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來進行的,自然也就成為一種高於朗誦的口頭語言的表演藝術了。
朗誦基於書麵語言而又高於書麵語言,它使靜態的書麵語言從紙麵上屹立起來,有了靈魂、情感、聲音與色彩。《文心雕龍》中說:“吟詠之間,吐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風雲之色。”
我國向來是詩的國度,朗誦與詩歌同源。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朗誦一直就是學習詩歌的最好手段。古人十分重視誦讀,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元人趙文說:“詩之為教必悠揚諷詠而得之,非如他經可徒以訓詁為也。”詩通過誦讀,體味到一種情,一種意,一種韻味,一種意境,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會到了蘇軾那恢弘的氣勢;讀“楊柳岸,曉風殘月”,感受到了柳永那婉約的詩風;讀“念天地之悠悠”,讀“西出陽關無故人”,品味到的是不盡而永恒的孤獨感;讀“天生我才必有用”,讀“千金散盡還複來”,領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滿腔豪情。通過讀詩,充實了詩歌的意境,加深了對詩歌本體的理解。
由於應試教育的緣故,中、小學對古代詩歌的朗誦教學水平極低,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對經典名篇的朗誦還停留在“唱讀”的階段。高校古代詩詞教學重閱讀、重鑒賞、輕朗誦,已形成明顯的“短腿”。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最後一道工序,如果不在古詩詞朗誦環節加大培訓力度,不少僅有“唱讀”功底的學生將成為中、小學教師,必然會出現古詩詞朗誦水平低的惡性循環,使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吟誦傳統中斷,也使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事倍功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朗誦作為一門應用性、教育性很強的口語藝術,在我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重視。在朗誦的教學上,隻有蔣羽、夏凡的《詩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鄭華珍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為數不多的一些論著,且都是從公共課或者初等教育的層次上泛泛而談,缺乏較高的理論層次,更缺乏高校中文專業古代文學詩歌教學中的針對性。因此,探索一條繼承傳統,銜接未來的高校詩歌教學的規律,開墾這片沉睡的沃土,大有必要,也勢在必行。
二、項目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一)具體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環節。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及專業培養目標,進一步充實《中文係學生古詩文背誦篇目》,每一節課都有具體的詩詞朗誦訓練目標,課前有布置,課後有檢查,課程中要抽出不少於20%的時間進行詩詞朗誦訓練,在課堂中隨機抽查學生的朗誦與背誦情況,將其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對朗誦能力突出的學生,應在平時成績中適當加分,以鼓勵其積極性。
2.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詩詞朗誦教學。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示範,聽名家的朗誦錄音。學生進行激烈的朗誦對抗賽,機智的朗誦賽,爭當“詩王”的朗誦擂台賽,各種主題的詩歌會等等。讓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韻律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從迂回、低沉、強烈、昂揚、飽滿、淒涼中感受詩歌的情韻。領略不同詩歌表現出的聲音與色彩,並逐步學習用聲音與態勢,立體地再現詩情、詩意、詩境。要進一步辦好“詩詞吟誦賽”,使之成為校園文化中常看常新的一道風景。
3.詩歌朗誦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領略意境美,體會感情美,感受音韻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要盡可能抓住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標點,啟發學生去尋找隱藏在文字後的豐富內涵,激發聯想與想象,達到與作者“神交氣融,情合氣通”的境界,把美的種子撒進學生的心田,激發其生命的熱情,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4.“打鐵還要本身硬。”本項目參與者及全體古代文學教師都要加強自己在古代詩詞朗誦方麵的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提議舉行由多位教師參加的“詩歌朗誦賽”,優者予以獎勵,劣者將得到警示。
古代詩詞朗誦作為一門學問,就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的、大聲的初發性背誦,而是要以朗誦者的音質、音量、語調、語氣再輔之以豐富多彩的態勢語,把眾多的書麵文字符號融化成真的情感、善的呼喚、美的語境,朗讀是代作者傳言,是口語與情意的二度藝術創造,古代詩歌往往是“尺帆能做千裏觀”的高度濃縮,在極少的音節裏,不僅要傾注激情,而且要調動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態勢語、演講與口才學、傳播美學、心理學與生理學等多學科、多側麵的知識與素質,這是一門易學難精的藝術,如何讓學生沿著把字讀正確——把句子讀正確——正確處理句子之間的關聯——再到全詩的高潮——安排好全詩的總體布局——內在情感的外化——態勢語(眼神、表情、身段及手的動作)的運用的“階梯”循序漸進,熟練運用與掌握其中的要點,這就是本項目的難題與關鍵。
(二)實施方案、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及可行性分析
1.實施方案、具體實施計劃。
(1)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申報課題,協調分工,各司其職,合理配置資源。
(2)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收集資料,激活思想,深化認識,達成共識製訂方案。
(3)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實施課題第一期方案。
(4))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總結課題第一期方案,分析情況,研究改進措施,實施第二期方案。
(5)2009年8月至2009年9月,總結課題的全部實施方案,寫出總結報告,形成論文發表。
2.本項目可行性分析。
(1)本項目設計符合實際,切實可行,課題融入日常教學工作,與學校工作周期相輔相成。
(2)本校的古代文學學科已成為省重點學科,本課題作為古代文學教學之一環,既有深厚的學術基礎,又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得天時、地利、人和。
(3)“如何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已成為高校教學主流,校領導對此已有高度認識。本項目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有關部門為本項目開綠燈,“扶上馬,送一程”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4)本課題參與教師在古代文學教改與古代詩歌的朗誦教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曾多次成功組織與指導了本校的中華詩詞朗誦賽。
(5)本課題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學生一定會積極參與,全力配合。
(6)本課題主持人曾指導學生取得全省詩詞朗誦賽最高分,多次奪得省級、國家級冠軍,所主持的“大學生實用口才研究”申報省教育廳課題已獲批準,可從側麵為本課題的實施與完成提供有力的支撐。
(三)項目預期的成果和效果
1.本課題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有綜合研究報告、實施評價報告與研究論文。
2.本課題研究成果預期先在湖南科技學院中文係、新聞係、古代文學課程實施,取得成果後,可向有詩歌朗誦教學的校內外文科相關課程進行推廣。
(1)解決目前高校畢業生表達能力弱,素質不全麵的難題,為地方院校中文係培養社會歡迎的應用型人才探索新路,提高高校辦學水平。
(2)有利於理順文科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動腦、動筆與動口之間的關係,以便確定合理的課程開發、課程設置、專業設置方法,為文科專業科學的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提供動力。
(3)本課題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學對象。由於古代詩詞朗誦是一門綜合藝術,學生將在多方麵有所收獲。他們將在古代詩歌朗誦中更好地理解、消化與應用已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在日後殘酷競爭環境中生存的素質與技能。
(四)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詩是所有文學形式中最美的文學形式。它最為美妙,最為含蓄,最為深廣,最講究底蘊和意境,最適合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我國是詩的國度,詩為浩瀚的中華文化的載體。但從目前的許多課堂教學來看,古詩詞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重視程度遠不能與“詩的國度”相稱;二是急功近利,隻為應試不為素質,表現為重應試技巧的傳授和題型訓練的講解,而輕文化底蘊的開掘和主體親曆的感悟,與“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味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的要求,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