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國股市能不能“牛”起來?(下)(2 / 3)

因此我們認為,股市擴容必須有所控製,包括把握新股發行的節奏、規範配股行為、適時進行國有股減持等等。在確定新股發行規模時,有人就建議可依某一時段的平均流通市值來加以考慮,並根據二級市場的承載能力適時調整,采取集中發行,分散上市的辦法。市場走強時上市節奏可適當加快;市場低迷時,上市節奏可適當放緩。另外,新股發行價和配股價、增發價以及國有股配售價的確定,也必須扭轉當前市盈率越來越高的傾向,以較低的市盈率水平發行,以利投資者有較大的獲利空間,同時也有利於市場的穩定發展。

股市需要新鮮血液

股市擴容,實際上應該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股票的擴容,二是資金的擴容,二者相輔相成。股票擴容需要資金擴容的配合,資金擴容保證股票擴容的進行。長期以來,我們關注得多的是股票的擴容,而忽視了資金的擴容。在當前企業籌資需求較大、擴容步伐難以放慢的情況下,加大資金的擴容,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辦法。因此,1999年以來,管理層在促進資金擴容方麵,推出了一係列扶持政策,為股市走強奠定了基礎。5·19行情便是由解決券商融資途徑而引發的。

1999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又下發了《關於法人配售股票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上市公司所開立的股票帳戶,可用於配售股票,也可用於投資二級市場的股票。顯而易見,允許這三類企業入市,對二級市場資金麵的改善具有特殊意義。次日,一直低迷的滬深股市應聲而起,兩市綜指分別大漲6.58%和6.02%,表明人們對這一政策的認同。從國企盲目無序地投入股市到嚴禁國企、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再到允許國企做證券市場的戰略投資者,這一發展曆程表明,證券市場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規範,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明顯加強。另外,允許國企、上市公司成為市場戰略投資者,也將使市場投資主體和投資理念發生變化。目前市場中的長期投資者主要是證券投資基金,但是由於證券投資基金有較大的贏利壓力,因而其投機的衝動也較強。而國企入市由於有6個月的時間限製,因而更能成為二級市場真正的長期投資者,有助於改變以往大漲大跌的短期行情,使市場運行在相對平穩的“慢牛”通道之中。再次,戰略投資者的引進,也將使市場行情性質和擇股理念發生變化。以往行情炒的是概念,選股看的是題材,偏重於短線。而戰略投資者持股有6個月的限製,這就使其選股更注重業績和成長性,更注重股票6個月後的價值。這就使高科技成長股和大盤國企藍籌股成為戰略投資者的首選目標。由此看出,允許國企、上市公司進入二級市場對證券市場而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利好措施,它既為證券市場增加了資金渠道,也相對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流通股,大大改善了證券市場的資金狀況,緩解了擴容壓力,為股市走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政策雖好,但能否立竿見影也不盡然。一方麵三類企業是否真的有閑置資金,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疑問。即使是上市公司,對於那些募集資金到位不久,或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上市公司,確實會有一些資金閑置的現象,但這隻是一種短暫現象。上市公司的短期變現能力,即用於二級市場投資的現金是有限的,相當一部分要維護企業生產運行,期望這些資金入市不太可能。另外,三類企業是否真的會入市呢?入市不是一個簡單的資金問題,重要的是對市場的綜合判斷能力和投資技巧,這些都是很難把握的,也是大多數投資者所欠缺的。出於這個原因,三類企業入市也有很大的猶豫。因為他們進入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對中國股市資金麵改善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允許保險資金入市。1999年10月26日,國務院批準保險公司可以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雖然這隻是間接進入證券市場,但重要的是,這扇窗口的打開,意味著證券市場大門向保險資金敞開時日不遠。

目前,根據我國現行有關法規,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限於銀行存款和國債。1995年10月1日實施的《保險法》明確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顯然,這些規定與保險資金的入市是相互衝突的。這樣的規定,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保險企業在資金運用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風險。但同時,由於我國利率的連續下調,保險企業又麵臨著嚴重的利差損失問題,對於我國保險業未來的經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自1996年以來,國家連續7次降低銀行的存款利率,國內保險公司因此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末,保險資產總額達到1796億元,其中40%~60%的資金沉澱在銀行裏。

與保險資金的投資饑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證券市場的資金饑荒。按照現有流通盤,股指的正常上漲至少需要10%左右的增量資金即不少於800億左右資金的支持。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基本上屬於散戶市場。在現有4500多萬戶證券賬戶中,絕大部分資金量在10萬元以下。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不過500多億元,全國90家券商的自有資本不過200多億元,國企等三類企業入市剛剛啟動,即使按最樂觀的數字估計,能夠進入股市的資金也不會超過500億元。這就是說,機構投資者可以給股市帶來的增量資金勉強可達到1000億元左右。

解決市場資金矛盾的理想途徑,就是加快培育機構投資者,拓寬機構資金入市的渠道。保險資金作為一塊未開拓的處女地,理所當然成為證券市場的首選。從國際保險業的情況看,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尤其是直接進入證券市場的投資已十分普遍。有資料顯示,保險公司管理著全球40%的投資資產,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占整個股票市場市值的比重,美國為25%,歐洲為40%,日本更高達50%。同時,股票在保險公司投資資產中所占比重,美國壽險公司為70.6%,產險公司為19.8%,英國為60.3%,日本為34%,我國香港為23.8%。現代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就是增加保險收益,降低費率,減輕投保人負擔,從而擴大保險覆蓋麵。國外許多保險公司在賠付率高達100%甚至200%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經營不虧損,證券投資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對於我國保險業來說,一方麵是資金大量沉澱,急需尋找投資出路,另一方麵由於保險公司內部缺乏健全的資產負債管理係統和規範的風險管理機製,投資安全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證券投資基金對保險業開放後,保險資金究竟有多少可以入市呢?有人推算,目前我國年保費收入為2000億元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股票投資在保險公司投資資產中一般占到30%以上。如此算來,我國保險資金可用於股票投資的數額應在600億元以上。考慮到現在剛剛開始起步,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但即使隻有10%也應有200億元左右,這樣一筆巨額資金,無疑會給中國股市增加一股巨大的新鮮血液。

不過,保險公司的投資政策一般都傾向於保守,國內國際概莫例外。100年前,美國保險公司業也是隻能投資國債,以後才逐步參與到風險較大的資本市場中來。即使到現在,美國的保險公司投資股票的比例仍有一定限製,法律允許保險公司將資產的20%以內投資於普通股票,2%以內投資於某一家企業的優先股,5%以下投資於公司債券。在我國保險業內部風險控製機製尚未健全的條件下,保險資金隻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入股市。業內人士估計,從穩健、安全的角度考慮,一般保險公司決策層和具體操盤部門在把關過程中均有可能保留若幹個百分點,這樣,預計實際投入市場的保險資金可能僅在1%左右。

龍年新春,管理層又出台了一項新政策,為證券市場的資金擴容再開一扇大門。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通過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質押向商業銀行借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券商資金不足的問題,進而推動我國證券市場整體的發展。

該辦法規定,股票質押率最高限度設定在60%,這高於50%的國際平均水平,使抵押放大乘數達到2.5,即券商的資金規模可通過“乘數效應”擴大為初始投資規模的2.5倍。如果券商以10億元自營證券進行抵押融資,該券商最終可以利用的資金總量將達到25億元。相應地,如果將以上資金全部投入到一級市場,則一級市場的規模可在現有基礎上擴張2.5倍。

券商質押貸款方案出台有利於盤活部分存量資金。目前我國能夠進行抵押融資的綜合類券商(資本在5億元以上)共有23家,其資本金總規模為280.75億元,即使券商全部滿倉,按《證券公司自營管理條理》規定,證券公司自營規模不得超過自有資本金的80%,這樣可供抵押的自營規模大約在224.6億元左右,而抵押貸款比例為60%,因此可以盤活的存量資金的極限應為134.76億元左右,而再考慮部分空倉因素,可供質押貸款的證券餘額就會更低。

從1999年10月迄今,券商資金來源已經新增3個之多即同業拆借、國債回購、股票質押貸款。理論上分析,如果券商將三種融資渠道結合運用,先將存量國債用於回購、融入資金後購買股票,股票再用於抵押,融入資金再購入股票,這一循環不斷進行下去,毫無疑問,更會將證券市場“乘數效應”強烈放大。

中國股市(尤其是A股市場)的漲落,主要與股市的供求有關:股票多了、上市快了、資金進得慢了,股市就跌,反之就漲。要保持股市的穩步走強,在控製擴容節奏與規模的前提下,擴大資金的供應量也相當重要。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近兩年來,在股票擴容之際,資金麵的擴容也在大步進行。一項項政策猶如密集的鼓點,促使大量的資金如新鮮血液汩汩湧向市場,既改善了擴容過快而資金供應不足的矛盾,而且也維持了股市的人氣,增強了股民的投資信心。當然,由於政策的滯後性,無論是券商融資還是三類企業與保險資金入市,目前還沒有顯示出其對股市的強大的促進作用,但總體來說,這些措施對於解決了市場上的資金來源、緩解市場資金供給不足的狀況,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2000年後中國股市的擴容速度雖然沒有放慢,但股市卻能持續走強,股指屢創新高,與資金麵的寬鬆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去年5·19行情前,深滬股市每天的成交量不過幾十億元,而現在每天三四百個億,最多時八九百個億,說明資金麵緊缺的狀況得了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