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上市的意義在於,公司享有擴大股東麵的優越性,有機會把握更廣闊的資本市場,實現股份轉讓,可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但上市對公司也形成一種壓力,要求公司有良好的經濟業績,並接受嚴格的信息披露製度的監督。上市公司規範化是股市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西方發達國家成熟股市中通常者是規範化的的公司,產權關係明確,組織結構健全,財務信息公開,對資本運動與增值負有規範化的責任和義務,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短期行為較少。我國的上市公司一般說來也是經濟效益較好、發展較快的企業,是我國企業中規範化程度最高的一部分,但其離股份製企業規範化要求相距仍然很遠。我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原大中型國家企業改造過來的,從國營企業到上市公司時間較短,因此在運作上很難適應上市公司的一些做法。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貼著股份公司的標簽,但並未真正轉換企業經營機製,仍沿襲舊的組織和管理模式,仍按計劃經濟的舊思路辦事。政府對上市公司實施行政幹預,有的公司董事長不是經過選舉產生的,而是由上級任命。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另有一些上市公司無視股東的合法權益,把股票市場當作隻借不還的大銀行,大搞“圈錢運動”,短期行為嚴重,不注重提高自身經濟效益,不按招股說明書內容運用資金,隨意改變經營方向。或者急功近利,將籌集的資金挪作他用,信息披露缺乏嚴肅性,有的甚至弄虛作假。總之,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沒有按國際慣例運作。
股市是投資與投機天然共生的場所,適度投機是股市發展的潤滑劑。即使成熟股市中也存在著適度投機,但股民的主體意識是投資而不是投機,在英國大約900萬私人股東中,500萬隻在一個公司持股並不進行交易;約有240萬在兩個或三個公司持股,一年交易1次;160萬在4個或4個以上公司中持股,每年交易4次或更多。這後一類隻占了私人股東市場的18%。可見,股民主體意識是長期投資。西方成熟股市的投資者通常都關注企業的發展前景、投資回報率及企業管理能力,投資者預其投資前景的能力、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而我國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缺乏從事證券業所必需的專門知識,對上市公司的盈利、發展前景關注不夠。中小股民中投機者眾,投資者少,出入股市頻繁,著眼小差價,盲目跟風,追漲殺跌,助長了股市的盲目性和投機性。
從國外經驗來看,機構投資者相對於中小股民而言,更偏重於理性投資。我國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但由於我國機構投資者缺乏約束機製,操作不規範,沒有真正起到類似於國外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積極作用。有些機構仰仗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惡炒個股,使一些股票價格扭曲,與其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過大,增強了市場的投機氣氛。一些券商搞內幕交易,聯手造市,蓄意違規操作,允許客戶惡性透支,助長了股民的投機心理,不利於培育長期投資者。另外,機構投資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融資方式取得的資金。目前正常的融資渠道並不暢通,資金供應不足,有些機構使用了非正常的手段違章拆借,由於資金成本過高,為了縮短資金占用時間,降低資金成本,機構往往采用高拉高抬,高位出倉的投機性策略,這對股市的暴漲暴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股市要發展,規範是基礎與前提。
股市涉及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信譽。因此,規範化已成為當前股市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
那麼,對於一個僅有10年曆史的不成熟市場,怎樣才能規範化呢?是按股份製和證券市場的本質要求和基本標誌規範呢,還是按現行政策規範?是按國際慣例、國際通行原則規範呢,還是按中國特色規範?這中間有很大差別。大部分專家認為,證券市場具有國際性,我國證券市場正在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因此,應該按照股份製和證券市場的本質要求和國際通行原則進行規範,也就是說,要強化國際性,淡化“本國特點”。如果按現行政策規範,由於許多現行政策並不符合國際慣例,那麼就會為今後按照國際慣例規範造成很大障礙,不利於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市場拉軌。
證券市場規範化,包括券商行為規範化、交易所運作規範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和信息披露規範化以及政策規範化、政府行為規範化和監管製度規範化等。
在當前的中國股市,尤以上市公司的規範化最為重要。實踐一再說明,上市公司行為不規範,會嚴重影響投資者信心,破壞股票市場的形象,也表明股票市場還未走向正軌。到目前為止,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不規範,財務報表弄虛作假,募集的資金使用不當等現象已成為投資者日益關注的焦點。股票市場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使企業真正地實行經營方式的轉軌。如果僅僅把發行股票當做集資手段,那就偏離了我們搞股份製的初衷。
培育機構投資人也是規範化的重要內容。首先,培育機構投資人是中國股市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股市進行結構性調整必須是供股與供資雙管齊下,才能減少股市的劇烈震蕩,才能保證中國股市在新發展階段中紮紮實實地前進。其次,培育機構投資人是引導大量社會閑置資金進入股市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滬、深股市開戶投資者已超過4500萬戶,即有近4%的中國百姓已直接參與了股市,這顯示出社會公眾的投資衝動日益強烈。公眾投資意識的覺醒是曆史的進步,但出現“全民炒股”的局麵往往又會弊大於利。台灣地區及東南亞國家類似情況的教訓是前車之鑒。由此可見,培育機構投資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且對整個社會經濟全局的穩定大有裨益。第三,培育機構投資人是中國股市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機構投資人與個人投資者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不但具有相對理性的投資觀念,而且作為專業投資的機構,其操作行為具有長期穩定性。如果規矩嚴明,且監管到位,機構投資人最終的盈利目標是分享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成果,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者。這對促進中國股市健康穩定地發展具有根本的支持作用,也是股市切實成為國民經濟晴雨表的必要條件。
現在我們進行股市的規範化,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股市已逐漸走上了正軌,對於其中的一些非規範化行為,有了控製與處理的能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證券法》已開始實施,改變了過去無法可依的混沌局麵,中國股市完全可以在《證券法》的法律規範下規範化發展;另外,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體係已基本建立,監管製度已基本健全,監管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監管的手段也越來越完善。市場上有一種誤解,認為一提規範就會影響發展,其實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規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不是製約發展,況且沒有規範,就很難有發展,即使有發展,也是畸形的發展。中國股市建立10年來多次出現的大起大落,無不與股市不規範不成熟有關。因此,我們隻有建立在規範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才是真正正常的發展,有效的發展,健康的發展。
經過10年的風風雨雨,經過10年的艱難曲折,中國股市終於走出了混沌,走向了成熟。不管其中還有多少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但中國股市的總體走勢明確了,那就是規範化的發展,持續性的走強。雖然以後還會有曲折,還會有坎坷,但中國股市以其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格局不會改變。10年發展不尋常,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沒有理由不關注中國股市的發展,沒有理由不嗬護中國股市的成長。無論是中國的證券市場管理層、上市公司、證券公司,還是中國的4500萬股民,我們惟有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建造一個“發展健康、秩序良好、運行安全”的中國股市,給中國的經濟增添活力,為中國的改革添磚加瓦,讓我們的未來充滿陽光!
在筆者寫完這最後一章時,中國股市正在新世紀的陽光中,顯示出其勃勃的生機。在此,我們祝願中國股市,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