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春水上那冰層的迸裂聲(1)(1 / 3)

1992年,歐陽自遠向“863計劃”專家組提出建議,我國應該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所謂“863計劃”,緣起於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著名老科學家上書鄧小平,其主題是為了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務必盡快發展我國的高科技。

第三天,鄧小平作出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同年4月,全國二百多名科學家被召集北京,討論製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綱要》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共選人了7個領域的15個主題項目。這7個領域是: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

同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這個《綱要》。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為此召開擴大會議,批準了這個《綱要》,並正式作出決定:從1987年到本世紀末,國家拿出一百億資金支持《綱要》的實施。

據有關數據表明,中國整個“863計劃”所使用的經費,還不如美國一家公司一年的科研經費,不及日本一年高科技研究經費的1/340(見李鳴生《中國863》),但在新中國的曆史上已是最豪氣的手筆了,並由此拉開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發展高科技和高科技產業的序幕!

由於四位老科學家寫信和鄧小平批示的時間都在1986年3月,這個高技術發展計劃日後被稱為“863計劃”。

航天技術正是《綱要》列為“有限目標”的七個領域之一。而且,“863計劃”的四位倡議者中,王淦昌是我國核物理學界的泰鬥,為中國的氫彈和原子彈的研究立下了赫赫功勞。楊嘉墀則是國際知名的航天專家,幾十年來在衛星的自動控製方麵為中國和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何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布局中國空間技術的前景及部署高技術的發展,一直是兩人縈繞於懷的問題。

不久,“863計劃”專家組請歐陽自遠遞交一份正式報告來。在這份報告裏,他得說清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國家有沒有必要做這件事情,或者是不是可以推遲到國家富強了再做。因為月球探測這一塊牽扯麵太多,可能用錢也會很多,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老百姓日子還不富裕。通過這份報告,首先要讓各部門認識有這種需要,報告的題目自然是《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對於月球的關注和對國際間月球探測的跟蹤,歐陽自遠領著地球化學所裏前前後後幾十號人,已經進行十幾個年頭了,可謂鬆傘一杆,“咬住青山不放鬆”。要形成正式文字,雖還需查閱、查證大量資料,可有幾個月時間足矣。

但歐陽自遠琢磨,這份報告一交給“863計劃”,他擱在肚皮裏十幾年的想法和思路,就等於公之於世了。魯迅先生好像說過,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要不要開一扇窗子,搬動一張桌子,有時都可能爭得蛛死網破,雞飛狗跳。他必須去一些領域調研,和一些部門溝通,起碼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群體裏,先得到理解和支持……

結果,完成這個報告用了兩年。

其必要性,用有限的一段話概括就是:

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增強民族凝聚力很有意義。而且,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我國航天活動的第三個裏程碑,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此外,月球上的礦產資源、能源和特殊環境,是將來人類社會進一步開疆辟土的重要領域。如果中國一直袖手旁觀下去,就難以維護我們民族的權益,對於深太空將喪失發言權。

其可能性,報告裏介紹到: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學者對月球的空間環境、地形地貌、礦物與岩石類型、地層劃分、火山與岩漿活動、大地構造、撞擊坑的分布與年齡、月球與地月係統的起源與演化曆史進行了係統的綜合分析研究,一直跟蹤國際月球探測的研究與進展,並編寫了《月質學研究進展》、《月球探秘》、《天體化學》等專著。近十多年來,在有關月球的探測與研究方麵,更做了大量工作。我國已有一支從事月球探測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隊伍……

在月球探測技術方麵,我國現有的“長征”係列運載火箭與發射場能適應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基本要求;月球探測器的各分係統,如結構、熱控製、自控、軌控、電源、測控、數據管理等係統大部分可繼承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具有多年研製空間環境探測器和空間遙感器的經驗;在空間環境探測器和星載遙感器及其在軌運行管理的經驗等方麵,已為實施與完成我國月球探測任務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

“863計劃”專家組予以通過,認為報告以充分的事例與數據說明,月球探測工程不僅不會拖我們國家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的後腿,相反,還能起到有力地推動與促進作用。而且,我國已經具備開展這一工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