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是魯迅對於悲劇的界定。災難,便是人類必須麵對的最大悲劇。

幾千年的中國曆史,是一部災難史。人們還沒來得及回眸,便已被天災吞沒;還沒來得及出手拯救,便已被人禍殃及;還沒來得及拿起武器,便已被點燃戰火。五千年,中華兒女沉澱了歲月深處的苦難,勾勒出了一張厚重的曆史畫卷。

人類曆史是一部災難的記憶史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席卷了中國平均地勢最低的四川盆地,地震的衝擊波如放射線一般向四周擴散而去,幾分鍾內,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感覺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動。而在四川,秀麗的山川轉瞬間崩裂、破碎、滑落,道路一瞬間被泥石流衝毀,山間的茅屋瞬間成了碎片。

站在廢墟上回首,人們用沉痛而複雜的眼神看著田野被毀、家園坍塌,凝望碎石深處偶爾生出的幾株幽草,開始了對曆史災難的沉痛追思。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肆虐,龐貝古城瞬間被毀。公元542年,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發生黑死病,高峰時每天有1萬人死去。而到了14世紀,歐洲也被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2500多萬人因此喪生。1817~1832年的霍亂、1519~1540年美洲的天花疫情,使這些時期成為人類曆史上的黑暗年代。

災難好像總是和人類相伴,姑且不論戰爭等人禍,單是地震等天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便觸目驚心。每年人類能感覺到的地震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地震約1000次,而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地震約十幾次。每一次災難都是對人類神經的一次敲打,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連接起了不堪回首的歲月。

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堪稱地球的重災區。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自然災害最多。

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各種天災都出現了:旱澇、地震、風災、雷災、蝗災。不僅如此,最能顯現民情的民間諺語和歇後語,也有大量關於天災或預示災害將到來的內容,例如“缸穿羅裙山戴帽,螞蟻搬家蛇上道,大雨將要到”、“旱刮東風不下雨,澇刮東風天不開”等。

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大多數與自然災害有關。據《史記》載,戰國七雄並立時期,秦穆公十三年,晉國發生饑荒,向秦王朝購買糧食,糧船規模宏大,浩浩蕩蕩。秦穆公十四年,秦發生饑荒,晉卻未曾援助秦,為此雙方發生爭戰。秦穆公十五年,晉國又發生了饑荒,雖然穆公十四年的時候向晉國求糧食,晉國沒有幫忙,但秦國還是基於“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的道義,慷慨贈與小米。從秦晉之間的救災往來開始,僅僅三年間,兩國就發生三次天災,其災害頻繁程度可想而知。據《中國救荒史》一書統計,從有明確災難紀年的商湯二十四年直至清朝覆亡,在這三千多年時間裏,中國共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3000餘次,平均一年一次有餘。

其中,洪水幾乎是災害的常客。可以說,水孕育了文明,但也能讓文明覆滅。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同時,它也給先人們帶來了無窮禍患。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總是和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據史料記載,中國

最古老的有關自然災害的傳說應該為大禹治水。據古書描述,黃河流域經常洪水泛濫。到了商王朝時期,根據考古學家的鑒定,商朝頻繁地遷都,有“前八後五”之說。不能不說,商人頻繁遷徙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躲避水患。

略去自然災害的鏡頭,曆朝曆代的戰亂更是一個個慘烈的片段,比之自然災害導致受難的人數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王朝時期官吏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東漢末年國不成國,奸佞當道;晉代五胡亂華,大舉屠城,死傷無數;隋末戰亂,路邊常有凍死骨;蒙古南下建元朝,專橫跋扈,肆意傷人;明末官匪沆瀣一氣,民怨四起;清末軍閥並立,征戰連年,封建餘毒摧殘百姓。每一次王朝的變動或外族入侵,無辜受累的百姓達數千萬,死傷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