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成長起來的埃及古國,文明碩果累累,而當拿破侖的軍隊踏足這裏,炸毀獅身人麵像的胡子後,埃及古文明竟然消失了,除了它的文字和一個個神秘的金字塔外,它沒有給埃及人留下什麼。

古希臘文明幾乎影響了全世界,可是在近代它卻沉寂下去。外國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古希臘人們無視傳統觀念、道德標準和法規製度,致使人們的言行完全失去控製,他們的種種腐敗行為最終導致古希臘文明的衰落和消失。

以曆史的視角來看,文明主要表現為人類生活的共性,即以物質、技術、消費為主要特征,最後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文化的部分特征。許多東西方學者認為,一些文明之所以在巨大災難來臨之後中斷,正因為其太注重物質形式,卻拋開了道德標準和傳統觀念等精神文化,所以當戰爭和自然災害降臨時,將輕易摧毀一個國度或民族豪華奢侈的民生用品,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徹底顛覆其經濟係統和政治係統。而這些沒有了傳統精神與道德指導的敗亡國度,其子民隻能離開家園到遠方另謀出路。我們為了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失去感到悲痛萬分,但是更可悲的是,古巴比倫王國卻沒有為後人留下一丁點的精神文化線索。由此可以看出,文明固然易被摧毀,但那些擁有深厚精神文化底蘊的文明即使被摧毀,也可以不斷複興。

這是由於文化不同於文明。文化注重的是內向性的發展,它體現在人類的個性上,主要是指人類的思想、人格的發展。沒有了文化的文明,僅僅隻是物質上的享受而已,它盲目而無所憑依,在其培養下的人民固執單純,最後直等到家園被毀,還不知道該如何記述自己曾經有過的那麼一段輝煌的日子。當然,並不是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等古老文明國度沒有文化,但它們的宗教性文化特質顯然是平和的,其非務實的心態和對道德傳統的忽視,讓這些國家的文明終究要麵臨巨大的曆史考驗,最終飲恨而逝。

其實,災難是人為的也好,是天降之罰也好,它轉瞬間便能割裂人與社會的聯係,也能讓社會與自然的循環脫節,使文明發生破裂,但是,它很難割斷文化的傳承性。它與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不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哪怕隻有一個人在,如果該文明有優秀的精神文化存在,並且成為一個體係,且帶有積極和務實的意義,這個活下來的人就會將之傳遞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因為它屬於“建設性”文化體係。

文化的魅力,正如它的美麗一般,在災難後的廢墟中格外醒目。汶川地震之於民族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它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在人們的內心、社會的層麵、自然的生態係統上割出深重的傷口。傷口很痛,但是對於中華民族來講,經曆的痛又何止這一次。數千年間,我們曾撕心裂肺過,曾心灰意冷過,曾重新振作過,我們看清了自身民族的多難。然而,我們與其他文明相比,具有更完善和更深厚的精神文化傳統,特別是儒家文化為整個民族奠定了務實、勤懇的思想根基。或許,它不盡完美,卻絕非毫無用處,它經過了兩千多年的考驗,幫助人們一次次重新確立這個國家的統一性。

有人比喻,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防禦係統,既可以讓人類盡力避免自我傷害和自然傷害,也可以在二者發生時將傷害減至最小,或者支持人類在災難後重建。一個人的肉體無法對抗災難,但擁有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共同體必能與任何災難抗衡。中華五千年文明“香火”不斷,更多的意義在於文化的延續性。它所承載的曆史經驗令我們自動自發地思索災難所帶來的啟示,考慮如何再次興起;幫助我們形成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繼而學會以種種達觀心態應對災難。

盡管傳統文化在曆次天災人禍中“傷痕累累”,文化的外在寄托物不可避免地遭受沉重的打擊,甚至是無法複原的傷害,但我們仍有不能摧毀的精神文化存在,正是這種精神文化賜予在廢墟中的人們突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