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14日,中國的街頭玫瑰滿地,情人們手牽著手,女孩拿著玫瑰,羞赧掩麵,男孩則滿麵笑容,軟聲軟語說著情話。每年的4月1日,總會被朋友愚弄,讓人哭笑不得,但這種愚弄必須被原諒,因為這一天就是給愚人過的節日。每年的12月25日,大城市充滿了節日氣氛。店內掛滿了鈴鐺,玻璃上畫著聖誕老人。當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成為時尚時,某些傳統節日卻不那麼受重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忘卻了文化,就是忘卻了先祖;忘卻了先祖,就是丟失了靈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組建國學院時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梁都斷裂了,那怎麼談(民族)複興?”如果一個民族隻有發達的腦和手,而沒有堅硬的脊梁,就無法屹立不倒。近代中國國土淪喪就源於文化精神的淪喪,文化精神的淪喪也為近代中國帶來弱國的蔑稱。
當中國宋朝正在“存天理,滅人欲”,高壓鉗製扼殺文化發展的時候,歐洲各國已開始走出中世紀的陰影,先後進行了文藝複興運動和科學革命,文化、藝術、科學、哲學發生了質的飛躍,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領域的繁榮又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製度的進步,最終引發了工業革命,從而使西方文明取得了近代世界的主導權。鴉片戰爭爆發後,魏源懷著救國圖強的夢想精心編寫的《海國圖誌》在國內遭遇空前的冷遇,無人理睬,卻擦亮了日本維新人士的眼睛。他們因此開始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通過明治維新短短數年就成為亞洲強國。
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振興、繁榮、強大離不開文化的先導和推動。隻有觀念進步,才有社會的真正進步。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人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人類前進的每一步表麵上是靠腳帶動的,實際上卻是由思想驅動的。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但是,文化的複興並不是單純的複古運動,西方的文藝複興不僅吸收了希臘、羅馬等古典文化精華,還吸收了許多外來文化,特別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國文化中許多有用的東西,例如中國的指南針、火藥製造術、造紙術極大地推動了歐洲航海、軍事、文化等的飛速發展。指南針幫助他們辨別方向,攫取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造紙、印刷術和火藥又幫助西方民族摧毀了中世紀愚昧和堅固的封建城堡。當大國崛起的號角吹響的時候,中國是否也到了尋找複興與和平崛起之路的時候?也許,現如今我們最該做的事情就是:本著兼收並蓄的寬廣胸懷,不崇洋媚外,不數典忘祖,積極吸收先祖們留下的深厚文化積澱。同時,不卑不亢,理性選擇學習西方開闊的海洋文化,借以壯大自己。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於思考的民族。安靜的農耕文明為中國的智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探索的土壤,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文化,對於這些價值連城、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但是,農耕文明特有的靜態封閉性滋養的民族惰性與軟弱性,使我國近代飽受欺淩,這個深刻的曆史教訓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銘記。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1820年中國GDP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D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DP增長率從1700~1820年間一直領先於歐洲和日本。但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並因此失去大片領土和財產。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必須借鑒西方文化中開闊、開拓、勇敢、進取的精神,以堅韌的民族性格在優勝劣汰的世界叢林角逐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與迅速崛起。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氣,是一個大國的風範。沒有文化底蘊,無論經濟多麼發達,都會顯得底氣不足。就好像一個暴發戶站在一個貴族的麵前,即使他比貴族更有錢,也掩飾不了那種骨子裏的自卑。文化複興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複興,也是經濟快車道上最有發展前景的一條寬廣新道路,它將引領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多國家的專家都預言,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文化上的強國將成為經濟強國。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是製造業的天下,90年代以知識和服務行業為主打,那麼21世紀就是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經濟。在美國,文化產業是出口方麵的第一大產業,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處於首位的軍事工業。在英國,文化產業年均產值600億英鎊。在日本,文化產業年產值占到了GDP的70%。
文化產業的“蛋糕”究竟有多大?單看這些國家因為文化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就一目了然。但是,當好萊塢大片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我們的電影業卻依舊在國際上舉步維艱。當國外文化不斷打入國內市場的時候,中國的文化卻遲遲無法推向世界。中國多年來的文化貿易逆差並不僅僅是吃虧那麼簡單。如果一個國家在文化上沒有自己的聲音,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就會遭遇嚴重的文化孤立危機。這是比經濟上或政治上的依附更為嚴重的問題,它關係到國家安全。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實質堅強。文化,承載了推動國家進步的厚望。文化是人類的靈魂,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正是文化使人類走上了文明的大道,使人類脫離了一般動物界。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沒有文化,則彌漫荒蠻。人類文明進步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具有豐厚物質根基的民族複興同樣離不開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為一個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中國不能讓文化成為自己的短板。文化不是化石,它如行雲流水,隻有流動才有生命力,隻有傳播才有影響力。文化不是古董,文化是土壤、是種子、是養分,隻有紮根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吸收國外的陽光雨水,中國的文化才能開出美麗高貴的花朵,展示出舉世無雙的獨特魅力。
經過這些年對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們得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不少屬於自己的東西。所幸的是,隨著近年來國學熱的升溫、國學院的興起,國人終於意識到了:原來我們握著張藏寶圖卻毫不知情。通過這張民族文化的地圖,我們將尋找到更多先輩們留下的珍貴寶藏。
軟實力:一張最有用的國家名片
俄羅斯的芭蕾女神烏蘭諾娃,以她流暢而優雅的舞姿和對舞蹈的激情,征服了世人。在或舒緩、或激烈的音樂中,她將一切屬於喜劇的衝突用肢體進行最好的訴說,比任何語言都叫人心動。著名舞蹈家陳愛蓮曾觀看過烏蘭諾娃的一次演出,那種震撼至今記憶猶新,她說:“我真切地體會到蘇聯的強大,從那時起,在我的觀念裏,國家的強大不是有多少坦克與大炮,我自此堅信了蘇聯是社會主義陣營裏的‘老大哥’。”在陳愛蓮看來,藝術是能征服人心的,軟實力深厚的國家才會有深厚與唯美的藝術。她希望用自己的舞姿,贏得世界觀眾對中國的尊重。也是從那時起,她認定了一個國家有一種比坦克、大炮更重要的力量——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