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如果僅僅是事件的集合,那毫無疑問是幹癟的,隻有具有文化的曆史才是飽滿的。當《詩經》被譜成音樂,當蘇軾被尊為詞家,當武術傳遍世界,當孔子風靡全球,一切的一切,因為有了中國元素而更加燦爛、輝煌。

一脈相承的思想,兩岸同源的文化,在崇尚競爭力的社會裏,所有的底蘊以其獨特的角度切入,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強有力的文化親和力和政治感召力,然後幻化成東方特有的情懷,將綿延的文化傳遍四方。

從北京到台北,一彎海峽一樣情

去過台北的人,都說到了那裏最值得吃的不是大菜,而是小吃。在士林夜市,小吃攤一個挨一個,幾乎吃不過來,其中的大餅夾小餅,像兩層的春卷夾在一起,香酥異常。到了西門町,在街角一座破破的小樓裏,吃著名吃“鴨肉扁”,令人愜意。回過頭來,站在台北的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穿著休閑的衣服來來往往,熱鬧異常。一樣的繁榮,隻是偶爾聽到幾句格外具有地方風味的閩南話,耳邊盡是同胞軟軟的普通話,嘴邊猶有美味食物的留香,思緒卻已經飄遠。

從北京到台北真的很遠,直線距離據說有1400公裏左右。如果我們要徒步走過去,需要出北京,走過富饒的華北平原,跨過澎湃的黃河和寬闊的長江,到達福建,還要跨過台灣海峽才能到達。但是從北京到台北又很近,台灣的日月潭和阿裏山的姑娘從小就從課本裏走到了我們的心裏。看看你所在的城市,你會發現很多商鋪以台北冠名。同樣的,當你走在台北的街頭,那熟悉的名字照樣會映入你的眼簾:中華路、仁愛路、廣州街、青島路、和平路等。這些或大陸地名,或中華文化濃縮的詞語,讓台北與大陸、與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很多年前,鄧麗君的那首《何日君再來》傳入大陸的時候,人們驚呆了。樂評人李皖曾在書中回憶:“初聽鄧麗君的歌完全是一種恐怖的感受,當時台灣是敵區,台灣台是敵台。對內地人來說,鄧麗君那種嬌滴滴、軟綿綿的聲音一點兒也不美,十足一個反動派。她說話的聲調,正是反映20世紀40年代敵我鬥爭電影中國民黨女特務的聲調;而她的歌聲,正是女特務和特務頭子黏到一起時留聲機轉出的紙醉金迷的歌聲。”

但是不久之後,被定性為靡靡之音的《何日君再來》,卻在中國大陸迅速流傳。在這之後,羅大佑的一首《童年》,又被大陸歌手成方圓唱得紅遍大江南北。從此,兩岸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慢慢的,台灣民謠也開始傳遍大陸,通過藝術途徑的民間交流越來越多。政治隔閡、曆史成見隻是暫時的,文化同源才是永恒的。海峽再寬也阻擋不住音樂和藝術的傳播。當人們的目光轉向台灣海峽,當沿著海岸線由北向南望去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可以聽見那讓人難以忘懷的《外婆的澎湖灣》……

除了音樂,台灣有很多優秀電影人和電影陸續為大陸人所知。有名的像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等,這些人拍攝的作品如《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在當時成了大陸感受台灣最直接的途徑。很多人關於台灣的印象大都來源於此,而這些東西又都引起了兩岸人的共鳴,想來若不是基於文化同源的背景,怎麼能夠這樣的默契?

事實上,今天我們在台灣很容易感受到中華博大的傳統文化氛圍,文化、飲食、路名等都有相同之處。以道路為例,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讓你感到親切的路名,其中有的是中國大陸地名,也有的很有文化韻味,而有的則是時代遺址,比如南京路、廣州路、青島路等。而這些道路的命名有著內在的邏輯結構,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道路是基於大陸的城市分布而命名的。所以,在台北市,隻要你熟悉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這些路名起得都非常有意思,看到這些我們就會想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想到那些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聖賢的思想。這些凝結了傳統元素的地名讓台灣與大陸、與中國文化緊密地聯結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紐帶,海峽兩岸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特別是普通民眾在民間文化方麵的交流。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民間民俗文化具有傳統性、民間性和通俗性的特點。台灣文化是閩南文化的一部分,而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常說藕斷絲連,兩岸也是一樣,雖然從地理上被海峽隔開了,但是實際上一直是在一起的。遠的不說,汶川地震,台灣各界紛紛表示慰問和提供援助。台灣企業家大筆捐款,台灣企業和個人共捐人民幣近6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致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災區表達關切和慰問。馬英九、連戰、宋楚瑜等也分別表達了關切和慰問。同胞之愛拉近了兩岸的距離,血濃於水的感情,讓多少人為之動容。

近幾年來,兩岸領導人交流日漸頻繁。2008年5月28日,“胡(錦濤)吳(伯雄)會”在北京舉行。“胡吳會”上,雙方以中華民族、和平發展、人民福祉作為主要交流內容,為兩岸人民的幸福共策共勉。

“胡吳會”剛落幕,台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就率先在廈門進行兩岸融冰投資計劃。鴻海將在廈門投資數個項目,其中高端光電項目僅一期工程用地就達80萬平方米,預計圍繞光電子相關產業的總投資會達數百億人民幣。6月初國務院同意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以推動兩岸貿易往來。

如果我們回望曆史,會發現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大一統的隋唐,從遼宋夏金到大一統的元明清,中國的曆史傳統是統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國是一個統一的體係,統一是必然趨勢。“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延續,並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而逐漸彰顯出來,對收回香港、澳門主權的堅決及對台灣重回懷抱的期盼,都體現了這種思想。

從甲午戰爭留下的海峽傷痕,到內戰造成的意識隔閡,台灣和大陸之間的時空隔離到今天已經足足百餘年。一百年前,“公車上書”時台灣學子的哭喊聲至今令人難忘,海岸邊踮起腳尖默默的期盼難以浸潤幹涸的鄉音。跨越海峽,從北京到台北,我們之間充滿了共同營造的文化氣息,在海峽的兩岸仿佛可以聽見彼此思念的呼喊。同是華夏子孫,我們一直都心連著心。從台北到北京,從北京到台北,一彎海峽一樣情,此情比血更濃。

文化:另一條複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