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災難中沉澱,從容走向世界(1 / 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有大起大落,國有強盛衰敗。從古至今的磕磕碰碰像鼓槌一樣擊出歲月的多舛。伴隨著誤解和敵視,我們在艱難中成長。災難來臨的時候,也是向別人證明的時候。富有耐心的我們隻是在等待一次機會,向世界展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飽經滄桑的古老國度的現代胸懷。如今,她已經逐漸強大,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多舛歲月,和世界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當你為了家長裏短發牢騷時,別人與你的距離是一堵牆:你和他之分,家和家之隔;當你遠走他鄉聽見了熟悉的鄉音,別人與你的距離就是幾裏地:往前走是村,往後走是莊;當你在異國他鄉思念家人、舉頭望明月時,別人與你的距離就是漫長的邊界。為什麼說地球越來越小,是因為人們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當所有人都抬頭看天,世界其實就是一家,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相同的日月、相同的星空。暑往寒來,日月不變,看到的是相同的東西,心就越來越近。

我們習慣將目光投放在瑣事上,而忘記了自己是地球上的一員。就是在今天,我們仿佛還能從曆史書上聽見昨天的哭喊,人類曾自相殘殺。這一切矛盾都來源於人的自大。大自然更像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他總是在人們將要忘卻他的時候,出來抖擻一下,於是巨大的天災便會襲來,這時人們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渺小,地球上的生物都那麼渺小。於是在生命的麵前,持不同語言、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們開始惺惺相惜,開始互相關愛。人們之間沒有了隔閡,有的隻是關愛和悲憫,這一刻,人們的靈魂是高尚的。

汶川地震中,鋼筋與混凝土埋葬了成千上萬的人。溫總理在第一時間趕到了災區,安慰和支持幸存者。所有同胞一時間對這巨大的災難,感同身受。於是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當中國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傳至國外時,不少國家像對待朋友一樣,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將金錢和物資贈與中國。有的國家捐獻了大批的物資和現金,有的國家捐贈了野戰醫院、一線搶救物資、災民住宿帳篷等物資,並承諾將繼續援助。這一刻,世界關注中國;這一刻,全球成為一家。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救援隊從得到地震的消息開始,便整裝待發,隻等一聲令下,立即奔赴災區。中國在遭受災難的時候,世界伸出了援手。世界紅十字會組織也盡自己的力量為災區的人們籌款籌物。而國外的一些朋友,以個人的名義為災民們點對點地郵寄救援物資。這一切讓人動容,催人淚下。

諸多援救場景通過電視不間斷播放,新聞機構不斷發布最新報道,公布最新的死亡數據。援救行動、失蹤兒童和倒塌醫院等情況的細節也沒有被掩蓋。

地震發生的24小時內,政府向災區緊急派遣了兩萬多名官兵。國家領導人指示“全力營救”,並親自奔赴災區第一現場指揮工作。美國《華盛頓時報》不由感歎:“中國迅速應對震災贏得世界讚譽。”相對來說,《澳大利亞人報》的某篇文章則給出了一個比較形象的概括:“為了救助四川災民,所有中國人都‘敞開了心懷,打開了錢包,張開了血管’。”

中國集中資源和注意力的速度讓全世界的人們驚歎和折服了。而這一切毫無疑問是值得讚揚的,中國的救災能力讓世界為之讚歎。這種能力怎麼能不讓經曆過“卡特裏娜”颶風的美國人讚賞呢?

汶川地震發生後,世界一直都在關注、支持和幫助中國。在人類曆史上,在大的災難中,人與人之間都會拋棄成見,與災區的人們同在。在自然災害麵前顯現的弱勢讓中國與世界聯係得更緊密。

而中國也從來沒有忘記一個大國的責任,無論是在菲律賓的熱帶風暴後,還是美國的“卡特裏娜”中,也無論是印尼海嘯,還是非洲饑荒,中國都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和幫助,減輕災民的負擔,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來自東方的一片真情、一份溫暖。

海明威在《喪鍾為誰而鳴》裏寫道: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裏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去,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無論誰死了,都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

所以我從不問喪鍾為誰而鳴。

它為我,也為你。

其實不光是個人,國家也一樣,沒有哪個國家是一片孤島,所有的國家都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災難來臨,喪鍾為誰而鳴?它為我,也為你。經曆大災的考驗,我們會更自信、更從容,因為我們與世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