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橫貫在我國的中部,被認為是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中,秦嶺不僅為中華文明的進程提供了生態屏障和自然條件,也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中有“節彼南山”的詩句。春秋戰國時期,秦嶺是秦國的領地,也是秦國最高的山脈,所以被命名為“秦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也。”因此,它有“九州之險”的稱號。
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被認為是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同時,還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我國有許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嶺最為獨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哺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也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
秦嶺全長1600千米,山勢雄偉,勢如屏壁。它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和江漢平原。陝西境內的秦嶺是秦嶺山係的骨幹,其中北坡山勢陡峭,主脈多分布於此,如險峻陡峭的華山、壯麗巍峨的太白山、曆史悠久的終南山等;南坡山勢較緩,水力資源豐富,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穀,可謂山高水長。正是這道天然屏障,造就了十三朝古都的繁盛,也造就了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
秦嶺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秦嶺的高山密林裏,藏匿著數不清的動物,如刺蝟、鬆鼠、鹿等,還有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等珍稀動物。我國已設立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做出了很大貢獻。
秦嶺的人文景觀更是獨具特色。秦嶺北麵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裏秦川”,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農耕、定居,是我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這裏有周代灃鎬遺址、秦始皇陵、阿房宮遺址、樓觀台、張良墓等古跡,還有翠華山、南五台、驪山等秀麗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餘處,是關中遊覽避暑的勝地。唐代詩人王維曾在這裏建造了輞川別墅,他所作的許多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的,如“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等。此外,這裏還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足跡,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等人都曾遊曆過秦嶺,並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李白在他的《登太白山》中寫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這種氣象萬千的景色,留給後來者多少向往和想象。
不是非凡無法成就經典,不是經典無法成就永恒。秦嶺這座樸實無華的山脈孕育了太多永恒的經典。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它依然在那裏滄海桑田地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