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的塔裏木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這裏氣候、環境極其惡劣,但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仍然以頑強的意誌向大自然挑戰,表現出別樣的智慧與勇氣。
塔裏木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麵積約53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裏木盆地與準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並稱為我國的“四大盆地”。
塔裏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塊基底為古老的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麵積很大。塔裏木盆地地貌呈不規則菱形分布:四周為高山圍繞,如天山、昆侖山;邊緣是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這裏寸草不生;中心是沙漠地帶,即被譽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和沙漠間是扇狀的平原,有綠洲分布,灌溉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水稻和棉花等。
由於塔裏木盆地是整體的、大麵積的地質拗陷,是剛性的地質拗陷盆地,其周圍卻正好是高原環抱。根據“能量巨變、形狀巨變”之規律,地質學家推測,塔裏木盆地是在中生代末期,由巨隕石或小行星對地球的入侵並撞擊所致。
塔裏木盆地的氣候幹燥,雨量奇少。比如,若羌縣1957年全年降水量僅為3.9毫米,民豐縣1966年降水量為5.0毫米。據地理學家考證,若羌縣是世界同緯度地區最幹旱的地方之一,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部與庫姆塔克沙漠西南部在這裏交織彙集。惡劣的氣候、險峻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這裏的人們的生存意誌。
塔裏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流,是塔裏木盆地的生命之源。它發源於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在塔裏木盆地的西南緣轉向東行。在維吾爾語裏,“塔裏木”意為“無韁之馬”。這個名字對於塔裏木河來說,名副其實。它的河道含沙量大,衝淤變化頻繁,河流經常改道,在中遊地區造成南北寬達數百米左右的衝積平原,河道曲折,支流眾多,浩浩蕩蕩地形成一派“水上迷宮”的景象。塔裏木河維係著塔裏木盆地中胡楊林的生態環境,決定著沙漠的進退和綠洲的存亡,也決定著新疆廣大地區的生存條件。
據文獻記載,塔裏木盆地緣邊地區最早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歐語係語言的月氏人或吐火羅人。漢代,大批漢人通過從軍、經商、移民等多種途徑來到這裏;此後,匈奴、羌人、柔然、突厥、吐蕃等民族也先後進入塔裏木盆地緣邊地區。經過六七個世紀的融合發展,這裏已成為我國多民族聚居地。
知識鏈接:塔裏木盆地東西長約1400千米,南北寬約550千米。四周高山海拔4000米~6000米,盆地中部海拔800米~1300米,地勢由南向北緩斜並由西向東稍傾。盆地邊界受東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斷裂控製,成為不規則的菱形,並在東部以70千米寬的通道與河西走廊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