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川盆地(1 / 1)

巴山蜀水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蜀相諸葛亮曾稱讚四川“沃野千裏,天府之土”。四川盆地古時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今,這裏已發展成為我國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四川盆地地處四川省東部,是我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省的絕大部分人口,是我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在距今1.4億年以前,四川盆地還是內陸湖盆,直到距今6600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係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在的地貌形態。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其次為低山和平原。這些丘陵和低山上的泥土富含鐵、磷、鉀等物質,經過氧化,會變成紫紅色。四川盆地是我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的氣候溫暖濕潤,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略高,盆地東南部氣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過44℃的高溫天氣,所以重慶被稱為是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盆地內霧大濕重,陰雨天較多。“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1800毫米,為我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

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四川盆地成為我國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青岡等;盆地邊緣山地有水杉、銀杉、珙桐等古老孑遺植物;盆地西緣山地是我國珍稀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有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雪豹等珍稀動物。我國已在此建立了臥龍、王朗等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靠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因四周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難怪李白感歎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曆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社會環境相對穩定,這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息。曆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做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

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四川盆地得灌溉之利,呈現出沃野千裏、良田肥美的景象,成為享譽中外的“天府之國”。四川自古盛產蠶桑,絲織品產量為中國之冠,漢朝時成都即成織錦中心;這裏的人民很早就發明了鑿鹽井取鹵、打氣井取氣等技術,其鑽井技術為世界首創。此外,四川盆地還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巴蜀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分支。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架起了四川盆地和秦嶺之間的棧道,促進了巴蜀文化與秦隴文化的溝通。

知識鏈接:曆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的人是諸葛亮,他在著名的《隆中對》中寫下:“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至此,“天府之國”在曆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