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潮被譽為天下奇觀,全世界隻有巴西亞馬孫河的湧潮可與之媲美。每逢秋潮到來,洶湧的人潮一點兒也不比海潮遜色。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裏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讚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人。
錢塘江古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於河道在杭州附近曲折呈“之”形,所以也叫做之江、曲江。錢塘江全長410千米,流域麵積約4.2萬平方千米。錢塘江河道曲折,上遊為山溪性河道;中遊為丘陵;下遊江口呈喇叭形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潮都會如約而來,讓人們一睹它的壯觀豪邁。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然成風,至唐、宋時,此風更盛,後來就逐漸形成了觀潮節。位於浙江省海寧縣的鹽官鎮是最佳的觀潮地點。這裏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麵的白練,並伴有隆隆的響聲;近了,宛若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接著,聳起一麵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麵,傾濤瀉浪,勢如萬馬奔騰。“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生動地描述了錢塘潮的洶湧。
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又如此準時呢?關於錢塘江大潮的形成還有一個曆史傳說呢。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表麵上向吳王稱臣,暗中卻臥薪嚐膽,準備複國。吳王的大臣伍子胥察覺到勾踐的舉動,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然而吳王卻聽信小人的讒言,殺掉了伍子胥,並將其屍首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果然滅掉了吳國。後來每到農曆八月十八,伍子胥就將滿腔憤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此後,人們就將伍子胥奉為潮神。
其實,錢塘江大潮的形成除受月、日引力影響外,主要是由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錢塘江外的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麵寬達100千米,往西到澉浦,江麵驟縮到20千米,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麵隻有3000米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麵迅速收縮,奪路上湧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接著,又遇到水下巨大的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
錢塘江大潮對杭嘉湖平原和蕭紹平原的農業有直接的影響。自公元8世紀,錢塘江兩岸的人民就開始修建海塘禦潮。漢唐以來,曆代王朝都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來加固海塘,到清乾隆時期,錢塘江已建立起長達280千米巍峨堅實的大海塘。錢塘江海塘是我國一項偉大的古建築,其規模之宏偉、布置之周詳、構築之精巧在我國建築史上都堪稱傑作,它與都江堰、京杭大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知識鏈接:1985年農曆八月十八,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可是這一天觀潮的遊人卻沒有看到壯觀無比的大潮,隻看到一條很細的銀線,湧潮高度隻有50厘米~60厘米,讓人非常失望。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經過有關人士推知,隻要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錢塘江潮是不會消失的,但由於江道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彙點將逐步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