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 / 1)

每年春天,遺鷗都會飛往鄂爾多斯高原度過春天和夏天,它們美麗的身影為寂靜的鄂爾多斯高原增添了無限生機。年複一年,它們在這裏沐浴陽光雨露,繁衍生息,奏出了一曲曲美妙的生命樂章。

遺鷗,意為“曾被遺忘或忽略的鷗”,是人類認識最晚的一種水鳥。1929年,有人在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發現了第一號也是當時唯一的遺鷗標本,科學家據此推斷在我國北方應該有遺鷗的分布地。此後的幾十年裏,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尋找遺鷗的工作,但是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1990年春夏之交,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人員來到鄂爾多斯高原,尋遍大大小小的濕地,終於在一個叫做桃力廟--阿拉善海子的高原湖泊裏,找到了一塊落滿各種水鳥的小島。科研人員架起高倍望遠鏡,一片龐大的遺鷗巢群赫然眼前,場麵十分壯觀。至此,這種一度被遺忘的水鳥終於走入人們的視線。

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發現,遺鷗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200米~1500米的沙漠鹹水湖和堿水湖中。為了保護遺鷗這一世界級的珍稀鳥類,我國在遺鷗的發現地建立了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由典型草原向荒漠化草原的過渡帶,屬於歐亞草原區和亞洲荒漠區。區內環境複雜,包括內陸荒漠型湖泊、草灘和濕地、沙丘和沙蝕丘陵。保護區內的主要湖泊有桃力廟--阿拉善海子、侯家海子和蘇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桃力廟--阿拉善海子位於保護區的中央,這裏湖麵開闊,景色迷人;湖周種植了沙柳、檸條等樹木,組成了一條固沙林帶,在防禦風沙、保護植被等方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鄂爾多斯遺鷗保護區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生態係統為遺鷗等眾多候鳥提供了棲息、繁殖的良好環境。保護區內鳥類資源豐富,據統計,現有濕地鳥類83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物種有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物種有大天鵝、紅腳隼、蓑羽鶴、蒼鷹、黑浮鷗等;還有多種典型的草原哺乳動物及爬行動物。各種生靈在這裏和諧地生存,奏出了一曲曲美妙的生命樂章。

每年春天,遺鷗都會成群飛往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享受這裏的豐美水草;夏季,它們在海子中的湖心島上營建起成片的巢群,生兒育女,繁衍後代。駐足在桃力廟--阿拉善海子南岸北望,諸湖心島上遺鷗遍布,將島嶼染得一派雪白,蔚藍的天空、湛藍的湖水、連同眾多的水鳥組成了一幅頗為壯觀的自然風景畫。

然後,你在近距離地觀看美麗的遺鷗,它的頭頸是黑色的,眼圈卻塗了一抹白影,就像是在定睛瞧著你;翅膀翩翩飛翔,盡顯矯健的身姿;一雙暗紅色的腳,走起路來像企鵝一樣搖搖擺擺,非常可愛。

遺鷗曆經艱辛、長途跋涉飛到鄂爾多斯保護區度過春夏,秋季又要離開這裏作下一次長途旅行。年複一年,它們美麗的身影為寂靜的鄂爾多斯高原增添了無限生機,我們怎能不為這天地間的美麗生靈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