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江堰(1 / 1)

坐落於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都江堰的流水綿綿密密,哺育著西蜀大地的芸芸眾生,浸潤了天府之國的燦爛文明,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美名。

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它就是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迄今為止,它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並且,“古為今用”,至今依然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秦昭王時期,岷江是一條經常泛濫肆虐的河流,成都平原的土地也缺乏灌溉。李冰作為第四任蜀郡太守來到四川治水。為了修築都江堰,李冰父子采取了許多創造性的舉措。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火藥,為了鑿穿玉壘山引水,他們用火燒石頭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最後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即“寶瓶口”。這樣就使岷江能夠流向遠方,避免了水害。他們用裝滿鵝卵石的竹籠在江心填築了魚嘴分水堤,把岷江分作兩支,一支灌溉成都平原,一支流向下遊。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有機配合,相互製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四分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自此以後,成都平原的農業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由水患肆虐之地一躍成為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四川也因此成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天府之國”。《史記》是這樣評價都江堰的: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

都江堰的修築,是一項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2000多年來,都江堰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人們在都江堰渠首東岸修建了二王廟,用以紀念李冰父子。二王廟從古至今一直香火鼎盛,每年民間都會舉行祭典活動緬懷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

如今的都江堰已建成我國著名的風景區,在這裏不僅可以目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雄偉壯觀,還可以領略青城山的風采。都江堰風景區有一著名的景點叫安瀾索橋,也叫做“夫妻橋”。它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連通兩岸,總長500米。據考證,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最初的材料主要是竹索。走在索橋之上,腳下是滔滔江水,橋身淩空搖晃,其驚險程度可想而知。現在的安瀾索橋經過重新修葺,下移了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站在橋上,可以一覽成都平原的沃野千裏,感受天府之國的神奇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知識鏈接:都江堰的名稱從何而來,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係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係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