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麗江古城(1 / 1)

飽經滄桑的古街、錯落有致的民居、古樸自然的民風、餘音繞梁的納西古樂……這就是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麗江古城。千百年來,麗江古城如同城中潺潺的玉泉水一樣,在時間的長河中靜靜地流淌。

光滑潔淨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寧靜幽深的小巷子……你也許會猜想,這一定是戴望舒的詩《雨巷》吧。其實,這不是江南的小巷,而是地處雲貴高原的古城--麗江街景。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這裏依山傍水,環境清幽。綿延不絕的玉泉水貫穿麗江古城,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街道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這裏雖是雲貴高原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被譽為“高原姑蘇”。

山川流水環抱的麗江古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古城,古時“研”和“硯”相通。麗江古城由大研古鎮、白沙古鎮、束河古鎮三部分組成。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這裏曾是茶馬古道上商賈雲集的地方。白天,四方街是麗江的貨物交易市場,人流如織;晚上,寂靜的四方街被客棧紅紅的燈籠映襯著,光潔的青石板泛著柔和的微光,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至今,漫步在四方街,當年的繁華情景依稀可見。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幾百年裏,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世襲統治。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是倉廩的意思,“知”意為集市,從名稱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的富足之地。曾遍遊雲南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描述麗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明代時麗江古城的營建已頗具規模。

探尋麗江古城的過去,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就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了。麗江古城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涉含哲學、曆史、天文、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麵,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東巴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雖然隻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記敘說明複雜的萬事萬物,也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納西古樂是納西文化的靈魂與象征,也是麗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明洪武年間,這種音樂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在麗江卻被傳承下來。如今,麗江古城隨處可以聽到這美妙的聲音。聆聽納西古樂能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納西古樂以其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魅力被中外學者譽為“音樂活化石”。

麗江古城美在天然,美在和諧。目睹歲月的滄桑在古城留下的痕跡,你更能理解“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意義了。

知識鏈接:麗江古城與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古城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修築城牆勢必如同給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所以古城既沒有城牆,也沒有城門。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麗江古城在古代就已經是開放通達、路不拾遺的文明城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