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壇(1 / 1)

天壇是中國明、清兩朝曆代皇帝祭天之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雄偉的祈年殿、莊重的圜丘壇、神秘的回音壁無不讓人驚歎古人精湛的建築技巧和豐富的科學知識。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尚處於奴隸製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曆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祭祀天地的天地壇,後於嘉靖十三年改稱天壇,經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形成今天的格局。

天壇位於北京東南部,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麵積比故宮還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天壇被兩重垣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垣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天壇的主體建築包括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等。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又叫做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符合“九五之尊”。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大,有最尊貴之意;五居正中,有調和之意。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北麵,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一聲回音;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兩聲回音;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三聲回音。皇穹宇的圍牆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即使兩個人站在很遠的地方小聲說話,對方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可以想象,當皇帝在這裏祭天的時候,一定是聲如洪鍾,威儀震天。

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寶頂的圓形大殿。祈年殿高38米,有3層重簷,每層重簷均覆以深藍色的琉璃瓦,呈放射狀逐漸收縮向上,這種奇特的造型給人一種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感覺。殿正中有4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層有金柱12根,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的12根簷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大殿寶頂中心的雷公柱,象征著皇帝的“一統天下”。

天壇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和合的關係與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天壇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葩。

知識鏈接: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