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伏擊...(1 / 2)

一路向北,蕭覓不斷派出斥侯小隊沿北向扇形偵察,期間間或遭遇小股的北漠軍,被蕭覓設計盡數圍殺。

今日已是第五日,蕭覓仔細看向斥侯回報後自己標識的草圖,不由陷入沉思。四天來已經打了三次遭遇戰,三隊北漠軍人數不算多,應屬不同部落,但當時都是在自西北往東或東南向移動。

曾俘虜的北漠士兵依舊不肯吐口,但是,一隊的行進方向比較不出,這三隊的大致方向都是如此,就絕對不會是巧合了。

蕭覓蹲下身來,一手拿著草圖,一手撿了塊小石子在地上劃了起來。

北漠王庭駐地並不固定,多依水草豐美之處而行。但按往日探查,大多是集中在坎察河流域,亦有少量開墾的農田。如今天旱,坎察河下遊早已枯涸,且牧且戰的北漠王庭軍,為何不西向移動至坎察河的源頭處?

那邊有坎哈爾雪山,正是坎察河的發源地,雪水融化,滋潤了山下大片草原。哪怕如今,也該水草豐盛,不是正好養肥馬驃,以備南征嗎?北漠出征,向來是大小各部族首領在北漠汗王的帳中,議定出兵多寡,利益分配之事,再歃血為盟。坎哈爾雪山下,不正是盟約最佳地點麼?

為何這三個部落要往與坎哈爾雪山相反的方向移動?是他們不參予此次征戰,所以退出,還是……?

東向,或是東南向,到底有些什麼?是北漠軍隊的集結地嗎?那邊,再過去就會是北厥了……

難道,北漠和北厥?有可能嗎?

蕭覓眯起了雙眼,她記性極好,自然清楚地記得,史記北漠、北厥本是同根,當時俱為鬆那讚可汗的治下,就連當時的羅部真沙漠,亦為其疆土,國號為“成”。

自鬆那讚可汗薨後,王後努蘭和大王子各執一詞,爭奪成國的統治權,因利益糾紛,亦各有不少部族擁屬,最終兵戎相見,裂疆而治。其後子孫繁衍,而爭執不斷,仇怨漸深。

如今已至五代,難道北漠或是北厥能出如此厲害人物,說服兩家拋卻幾代舊仇,攜手共謀南下?

蕭覓拿著手中的小石子一下一下地戳著地麵,戰機稍縱即逝,自己是往西北向去坎哈爾雪山探查,還是往東向,沿著這三個北漠部族可能行進的方向走?

用小石子將地上畫的幾處地點刮亂,蕭覓站起身來,慢慢折好草圖,小心地收進自己腰橐中,沉聲下令:“全隊集合,調頭,東向行進,斥侯隊注意,轉東向,繼續扇形偵察。”

五千精騎以戰養戰,自絞殺的北漠騎兵身上搜刮口糧,一時軍需無虞,再多探上幾日也是無防。

第六日無事,至第七日,蕭覓派出的斥侯又發現了兩隊北漠兵馬往東向而行,每隊約三千人之數。蕭覓並無把握全部吃下,隻得遠遠綴著。

第八日,蕭覓部再次發現了一隊北漠人馬,約五千人數。至第九日,斥侯偵查到的北漠人馬更多。蕭覓所率騎隊目標較大,無法再跟綴下去,然不親眼一觀,蕭覓不敢擅自猜測定論。

又退回百餘裏,尋了處魔鬼石林,因入了石林司南便失靈,蕭覓不敢深入,隻令騎兵整隊隱匿在石林入口不遠處,自己則親隨斥侯前往偵查。

十一人輕簡行裝,晝伏夜行,一日兩夜後,於拂曉時分漸漸摸到北漠集結地的前緣。蕭覓拉開千裏眼細看,前方已現大片北漠部隊,居中正是北漠王庭軍的旗幟。

東側有一個小小湖泊,雖因幹旱而縮減了不少麵積,猶可看出原先也是一個大湖。

斥侯隊長對比地圖,輕聲在蕭覓耳邊稟報:“蕭將軍,此處應為北厥的莫梭湖,與北漠接壤。”

蕭覓點頭,將千裏眼移往右邊。莫梭湖以東,同樣駐紮了不少兵營,打出的竟是北厥軍的旗幟。

兩家世仇能比湖而鄰,定是達成了什麼協議!如此極有可能,北漠與北厥已經約盟了!

蕭覓駭然而驚!如此,先前的作戰部署就要推翻重來,這情報,要盡快送回燕州大營,龍息庭才能早作準備!

十一人悄悄退了回來,全隊再不耽擱,收回全部斥侯,日夜往燕州大營回奔。方行得三日,正值黃昏,前哨來報,前麵又有一隊北漠兵馬,約三千人,正相向行來。

蕭覓不敢貪戰,因不明他處情形,亦不敢驟然變向躲避,遂令全隊給座騎銜枚靜聲,避於一側山丘上。山丘上雖無喬木,然灌木雜草叢生,蕭覓出行前令全隊於輕甲外再著麻衣,並不擇白馬入隊;此時隱入秋日蒼黃的色彩中,竟是看不出破綻。

約摸一個時辰,那隊北漠兵馬已經行近,蕭覓避了夕陽斜照的光芒,小心地用千裏眼探視。當先一人似是此隊主將,身材魁梧,一柄長斧掛於馬側,周圍有五十餘騎分散將他拱衛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