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選錄近年發表的有關“自由語文”文章):(3 / 3)

朱光潛先生《對一棵鬆樹的三種態度》是篇有助於辨析“標準”問題的典範之作。文中“科學”、“實用”、“審美”三種認知態度,對學生學會認識,評判事理當有啟發。教師要在總的方法論上為學生作指導。應該說人類思想史上的任何一次激戰,交鋒,都是新舊眼光即不同評判標準引發的。

寫思想清理情漫筆。每隔一定時限,要求學生進行思想梳理,清“淤”鬆“結”。寫出自己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個體與社會的意見分歧處,看法不同點,區分各自評析標準的是非美醜,估計事態發展動向,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通過正常的交流渲泄渠道,平心靜氣地辨析,以消除代溝,消解教與學矛盾,讓他們健康地融入社會人群。

五、分出讀寫層次

理論上講,寫文章過程一般是進行構思、確定中心,列出提綱、打出草稿,反複修改、潤色定稿。而在具體寫作實踐中,這麼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人卻不多。再說,定期作文,每作必優,也無可能。在班級授課製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個體的作文素質與能力千差萬別,要求不同心理準備的學生,所寫作文各擅勝場,單靠一位教師臨場指導,肯定力不勝任。

筆者認為作文教學中最值得一做的事情,是把學生不同狀態的一顆平常心,熱處理成一顆準備寫作的烙鐵,讓它來熔解生活本身,再把學生的活思想貼近表達形式本身。學生思想中有已積澱成傳統的認知圖式,更有剛剛“抓”住的鮮活的意識流動。當激活過來的既有認知圖式,由學生大腦因勢組合,捕捉那靠接觸外界而源源湧來的鮮活的意識本身部分,這時寫文章就順手。特別是捕捉到的意識流動越多,越具有潛在含蘊,寫出的作品就越具創意,天才們往往就是幾乎不占用傳統的認知圖式,完全忠實地記錄意識流動本身豐富的、具有潛在含蘊的信息。這是寫作過程的內部機製,心理外化的規律也在其中。

依前描述,成功的作文教學就是應該通過一個中介,絲絲入扣地把學生的生活世界“拉攏”過來,貼近表達形式本身。

學生的意識流動教師較難規範,而學生既有的認知圖式雖然千差萬別,層次複雜,教師根據前人作文經驗,卻可以提供一個總的框架:

詞語之間的關聯:例如橋--橋基--橋洞--橋的造型--橋與周邊景致等等。

評價性詞句與相關段落的勾連通合。

生活中行為動作的連貫性,決定了描寫的係列性,並以相關神態,語言進入現場,連帶寫出整體性感受體驗。一句話,進入那生活的情境。

擬人、對偶、比喻、誇張等修辭以及象征、變形、移情等手法。

環境描寫與氣氛渲染的方法。

概括描敘與具體描敘的數量配比帶來習作篇幅的調節與控製。細節穿插與評價總拎(文眼)。

作文開篇、結尾的方式與例子。

每篇作文的評分標準。優秀作文的評分標準是完美的理想狀態的認知圖式。

學生把這些作文教學中的認知圖式框架,製成卡片。每次作文,要求學生參照當堂作文要求,對照卡片,以啟動、輔助構思,引導、規範寫作活動。作文完成後,再對照標準,對號入座,給出自己剛剛完成的熱血之作可以歸檔的等次,找出本次作文的薄弱環節,考慮增刪修改,斟詞酌句,用鉛筆修改,當堂完成,教師點評。當然,自查自改之外,也可以請人代查,互相研討。學生總體上可分為“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兩大序列,“營養過剩”又分為詞彙過剩(堆砌詞彙)、描寫過剩(堆砌場景)、記敘過剩(堆砌事例)、議論過剩(好發議論)、說明過剩(不夠簡法)等,“營養不足”與之相反,包含的方麵還要多一些,例如修辭效果、結構謀篇、文眼揭示、情節特色、動作設計、語調語式、情感冷暖、坡度高度等。學生自查自改,或請人代查,研討揣摩,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動炊,做自己的精神保姆和營養調劑師,對自己的作文進行營養配劑。好作文如茶似酒,長大了。人自然會品品茗,喝點酒。孩子們,你長大了嗎?我說的是你的作文。

具有實用性、開闊性、前矚性、貼近感,是筆者作文教學中力求體現的特色,是筆者長期追求的目標。筆者也把它作為自我讀寫整合,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

(以《讀寫整合的探索與實踐》《上海教育科研》2006.06)

“自由語文情趣教學”,讓師生和諧互融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和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措施再度強硬,“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已成了每位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的行為和努力的方向。自由語文,在課堂教學中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喚回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由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適應未來豐富多變的生存環境。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民主意識日益增強,自由需要共存發展日占上風。培養獨立自主、團結合作精神的當今教育也不例外,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大勢所趨,日益凸顯,而“自由語文情趣教學”定是有所擔當。

“自由語文情趣教學”課堂中,“師生和諧互融”便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體現,是一種和諧的課堂生態。“自由語文”下的“師生互融”不完全等同於“師生互動”“相互包容”“自由散打”,指的是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自由地相互的和諧交融。這種交融包括角色的交融、情感的交融、行為的交融、認知的交融,特別是生命的交融等。在這樣“交融”的語言文學課堂裏,“分不清”教師和學生、“分不清”教和學,師生已然浸泡在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自由“對簿課堂”讀、辯、悟、賞之中,融為一體,整個教學過程渾然天成,師與生、教與學、情與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生成。“師生和諧互融”應當成為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自由語文”新境界。我在“自由語文情趣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膚淺的探索與嚐試。

一、自由語文課上師生辯論成為習慣

辯論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助於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個性,感性的激發和理性的成長,自由精神的喚醒和自主意識的增強,同時,也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思考、辯論的質量,不使之浮於問題的表麵或遊離於教學主題之外,同時也為了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盡情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我經常設計師生辯論的“場”。教師在自由的課堂中“辯中引”,在“辯中導”。在教學《三袋麥子》(蘇教版第五冊)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辯論題:“小豬、小猴、小牛,誰的做法好?”我將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男生組辯“小猴的做法好”,女生組辯“小牛的做法好”,剩下“小豬的做法好” 由老師論辯。辯論前,先讓每組自由討論,自由思考他們所辯的做法的優點,想得越多越好,倡導學生散開思維的大網。辯論時,因為老師的參與,學生辯論的熱情格外高漲,思維異常活躍,迸發出了許多精彩的論點:小牛的做法好,因為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小猴的做法好,因為隻有像小猴那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東西,而小牛無論怎麼節儉,不創造最終還是坐吃山空……麵對孩子們強有說服力的辯辭,我隻有甘拜下風了。

二、自由語文課上師生同演點燃情趣。表演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能有效地調節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內化,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教師再放下“師尊”,和孩子們同演一出戲,那會更加激發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在表演中起到示範和點化作用。在教學《空心樹》(自選課文)時,我扮演成“謙遜地低著頭,鋪展自己的枝葉”的老柳樹,請一位同學扮演“仰著頭,費盡心思想把自己的枝葉梳理得比老柳樹漂亮一些”的小柳樹,課堂上頓時沸騰起來,同學們都爭想跟老師“同台共演”。被選中的同學,非常珍惜這次和老師一同演出的機會,顯得格外的認真和投入,演得也很成功。在我們成功的示範下,接著,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學生們表演的都很到位、很生動,許多地方還演出了新意,學生投入在語文的情境裏,情趣盎然。

三、自由語文課上師生換位拉近關係。在教學中,我時常請一位同學走上講台做“小老師”,我便走下講台當“大學生”,師生之間的距離由此拉得更近了,關係更融洽了。有一次,黑板上有三個詞語:傾聽、悅耳、飛快,“小老師”請同學們分別用這三個詞語造句。我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說:“XX老師,我能用‘悅耳’和‘傾聽’兩個詞一塊兒造句——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裏傾聽著悅耳的音樂。”班上靜了下來,同學們陷入了沉思,片刻,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能用黑板上三個詞一塊兒造句——學校的東邊傳來一陣悅耳的歌聲,我飛快地跑過去,原來是小寧在唱歌,我便坐在她身邊靜靜地傾聽。”多麼令人驚喜的創造呀!這是“大學生”的不同思維點燃了“小學生”潛藏在內心的無窮創造,而“小學生”的創造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隻有當民主和諧真正走進課堂時,學生才會有如此美妙、新奇的創造。我想,這件事也許會永遠讓他信心十足地學習語文。

四、自由語文課上師生比試教學相長。教學中,我經常和學生進行各種比試,比如:“看誰讀書讀得好。”、“看誰古詩背得多”、“看誰練筆寫得快”…… “師生比試”不僅能起到不露痕跡的示範作用,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勇氣,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我要和老師一樣好”,“我能夠超過老師,比老師還要好”……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和一位女同學比讀了課文。比讀完,那位女同學竟然當著全班同學和那麼多聽課老師的麵直接指出了我的錯誤:“老師,你讀錯了兩個字,‘洪亮’ 的‘亮’應該是邊音,你讀成了鼻音;‘爭吵’ 的‘爭’ 應該是後鼻音,你讀成了前鼻音。”她的潛台詞就是“老師,你讀得沒有我好!”多麼了不起的小女孩!這可是長期民主訓練的結晶呀!孩子們終於敢推翻自己的老師了,他們的自信在“推翻”中培植,他們的個性在“推翻”中張揚,他們的智慧在“推翻”中迸發……然而,同時這對老師自身的素質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可謂“教學相長”。

五、自由語文課上師生討論因勢利導。學生之間的討論,有些複雜的問題,他們往往很難觸及其根本和核心,淺嚐輒止。這時,很需要老師的點撥。我常常將這種“點撥”放在和學生的一起討論之中,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我的引導和點撥。如在教學《花瓣飄香》(蘇教版第六冊)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從這一段裏你能讀出什麼?我輪流參加了幾個小組的討論,我把自己當成他們中的一員,在和學生的共同討論中我巧妙暗示、順勢引導。討論結束,學生對這一自然段的含義有了非常深刻而又獨特的理解,請聽學生的回答:

生1:“一盆花送給了小女孩”說明了‘我’對小女孩的讚揚,她那一顆閃亮的心和花兒一樣美麗;

生2:“另一盆花放在我母親的陽台上”,說明‘我’被小女孩的品質感動了,從中受到教育,從此也像小女孩那樣關心自己的母親。

生3:我覺得“一盆花送給了小女孩”這句話還表達了‘我’對小女孩的感謝和獎勵,因為它讓‘我’懂得了每一個做兒女的都應該孝敬自己的母親。

……

六、自由語文師生互評放生自主。一直以來,評價是老師的專權,教學評價權牢牢地掌握在老師的手裏。但要想真正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應當主動聽取和接受學生的評價、建議和指點,把評價的權力“恩賜”於學生。我們知道,在教和學之間,老師確實是先知者、多知者,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師就事事領先、永遠領先,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的,故而,學生是具備評價老師的理由和資格的。在教學作文“寫人的外貌”時,我先示範說了一位同學的外貌特征,讓學生評評老師說得怎樣。有學生說:“一雙眼睛很有神”改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好一點;有學生說:“他不大講究衛生”這句話可以說得更具體一些,在句子後麵再加上“你瞧,不到半天時間,一雙手已沾滿了鋼筆水和修正液。”……學生大膽地評價老師,一些好的評價老師表示讚成和接受,學生在欣喜中也有所獲得和感悟。

“自由語文情趣教學”創設師生互融的語文課堂新境界需要老師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移動位置,向學生真誠地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彼此的心靈相互碰撞、彼此的情感相互交流、彼此的生命相互交融!教學中,老師就應當把講台搬到學生中間(甚至撤掉講台),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和他們一同學習、思考和發現。教和學融為一體,教中有學,學中有教;師與生融為一體,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合作者,在引導中合作,在合作中引導。在這樣“師生和諧互融”的自由語文教學環境中,學生必然感到安全,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得積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當下的學校和老師都在追求高效課堂,都在研究其實踐操作,李炳亭說,高效課堂的四個核心詞:教育、教師、學生、教室。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學生即創造,教室即成長。“自由語文情趣教學”讓師生和諧互融,在“知識的超市”裏讓生命狂歡起來。

(《廣西教育》2011.12 ,以《師生互融:語文課堂新境界》為題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2006.10)

保護母語純潔性 :語文老師該做什麼

當下,母語受到了多方麵的衝擊,姑且不談如火如荼的外語學習,來自網絡、電視、非法書刊的各種“新語言(相當一部分是垃圾或腐朽的語言)”楔入母語的軀體,“文化衝突”威脅著孩子們對母語的健康建構。未來的時代首先是“文化重構”的時代,保護母語和優化自己的文化基因,正在成為一個大眾矚目的話題。語文老師直接肩負著母語教育的重要使命,要牢牢占據母語教育的有利地形,為新一代成長用母語“喂養”、導航,為神聖的母語生存和發展保駕護航。

一、引領閱讀

閱讀影響人的精神成長,閱讀是吸收語言範式的渠道。目前,浩如煙海的紙本書籍,五花八門的電子讀物,遮蔽了孩子們的視野,構成了嚴峻的閱讀挑戰。好書發展人,“庸書”耽誤人,“毒書”坑害人,必須對孩子們的閱讀進行導航。

1、推薦讀物。

孩子的鑒別能力有限,老師不妨利用自己知識背景的優勢,依據“課標”的導向,根據自己的閱讀實踐,結合調查研究,為孩子推薦適合的讀物,兼顧經典性與時尚性,嚴肅性與趣味性,人文性與科學性。推薦讀物可以從幾個方麵切口:

名作家。從古代到現代到當代,國內到國外。

名作品。童話類,寓言類,神話類,故事類,詩歌散文類,長篇名著類,科普類等等。

策劃專題:母愛,感恩,環保,和平,美德,理解和包容……

此外,麵對林林總總的出版社,為學生推薦優先閱讀的幾大正宗出版社。

2、指導選擇

為了實現自主閱讀,應該教會孩子自選讀物,因為學會淘書和學會讀書同樣重要。自選讀物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讀物。目前,市場上小學生的各種讀物琳琅滿目,但真正適合閱讀的,隻占其中一部分。如果說推薦讀物是“授之以魚”,指導孩子選擇則是“授之以漁”。比如,讓孩子學會辨別是否正規出版物,讓孩子學會識別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主題。除此而外,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家長的指導,使其配合老師,教會孩子選擇讀物。

在當下“娛樂世界、逗樂世界、沒有嚴肅性的世界”裏,一些搞笑、低俗的書刊,如QQ語文,口袋書,應該讓學生與之保持距離。另一方麵,還要教學生在有益的讀物中學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盡管是一部好作品,由於量大內容雜,未必都適合自己,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學會快速瀏覽,學會按需篩選,吸收有益於自己的信息,以促進自己的精神提升。

3、科學評價

實踐證明,當一個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同時又得到他人肯定時,他的人格就能正常發展。同樣,在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適時組織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新信息,並給予其積極的評價,學生就能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快感,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自己再去廣泛閱讀,使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生存狀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此往複,學生便在自我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構建起了自己的認知體係。閱讀交流是常用的評價手段。如:互閱讀書筆記、故事演講、辯論大賽,辦小報、展示知識卡片等方式都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地去進行積極的課外閱讀。其次,搭建評價的平台。每隔一段時間,借助“成長記錄袋”讓學生顯示“書海航線”,展示讀物選擇的軌跡。定時地舉行“慧眼識好書”的評比,讓學生鑒定讀物優劣。公布“好書星級榜”,列出“劣書黑名單”。多管齊下,構建積極向上的語文課外閱讀場,借此可以大量屏蔽糟粕語言的滲透、侵害。

二、關注娛樂

娛樂是社會潮流,孩子也席卷其中。娛樂沒有錯,然而,由於娛樂途徑的複雜與私密,裹挾其中的垃圾“新語言”相當之多,必須給以適度的關注與導引。

1、留神上網

據調查,現在孩子們的娛樂方式,網上活動已經占了39.3%,QQ、遊戲、論壇、“博客”等等網絡空間,吸引了許多孩子的眼球。網絡的互動性、信息無限性、參與平等性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但是,不少“網絡家園”裏,隨處可見各種汙言穢語、顛覆性網語。有的網絡遊戲撲朔迷離、語言怪異。網絡是孩子吸收垃圾語言的主要渠道。哪些網站能上,哪些網站不能上,麵對誘惑性極大的“糖衣炮彈”,這需要語文老師進行調查、分析和引導,增強學生識別能力和自身抵抗能力。

2、關注收視

看電視是僅次於上網的娛樂方式。有線電視的普及使得電視節目極大地豐富。眼花繚亂的節目,由於製作水平不同、地域廣泛、審查不力等因素,其中一些現場互動型娛樂節目,語言的規範度不高,甚至攙雜許多不健康內容。我們的電視分級體製尚未健全。究竟哪些節目好看,哪些節目可看,哪些節目不能看,包括“超女”之類(除了點燃假性青春和泡沫成長的瘋狂,還有如“涼粉”“玉米”等混亂的語言),

三、規範用語

教師也需經常了解、研究分析,給學生提出收視建議。

語言能力是在學習、訓練和運用中提高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管住源頭,清理通道,把嚴入口,就可以避免垃圾語言的大量傳播與擴散,從而提高語言運用的規範度,純潔母語。

1、調查摸底

現在流行哪些“新語言”?這些“新語言”哪些是有創新價值的,哪些是糟粕?教師需要調查摸底。除了公共話語空間,如課堂、作業本等區域,還需深入孩子的私人話語空間。比如,同伴聊天、內心獨白、親子對話等領域。通過正麵與側麵相結合的查研,我收集到一些學生的流行語:“蛋白質”、“汗”、“PPMM”、“3688”、“555(哭)”、“3166(撒喲拉拉)、”“PPMM(漂亮妹妹)”、“美眉”、“恐龍”、“PK”、“粉絲”……這當中,有些具有美感與新意,將是對漢語詞彙的有效擴充,如“美眉”、“PK”等,但有些是對規範漢語的顛覆與破壞,如有同學在同伴聊天時說:“暗室透春綠(俺是頭蠢驢)”,“偶係窮銀,木油米!(我是窮人,沒有米)。”讓人看後,不是滋味。

2、規範清理

發現“新語言”的症狀後,要采取堵疏結合的方式,純潔母語,規範用語。堵,列出歧義大、美感差的所謂“新詞彙”,張貼上牆,給以“垃圾語言”的標簽,暴光示眾,讓孩子們在口頭、書麵禁絕使用,並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疏,就是對一些不能確定其良莠的“新語言”,如“美眉”、“PK”、“粉絲”等等,建議學生適當運用。有的語言是已經過時的語言,要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有的“進口”語言,甄別之後,洋為中用。這方麵工作還需征得家庭配合,以“告家長書”的形式,將一些犯規“新語言”告之家長,提請他們協同檢察,校內外建立同盟,效果會更明顯。另外,還要警惕學生目光射程之內語言文字誤導或汙染,如廣告,招牌,宣傳標語等。孩子年齡小,可塑性也很強,隻要老師和家長加以引導,幫助識別,垃圾語言的傳播肯定會受到控製。

我國部分省市已出台地方語言法規,為淨化語言大環境開了個好頭。相信自上而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特別是我們廣大語文老師的傾情、合力突圍,母語的春天更加生機一片。

(《保護母語的純潔性: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江蘇教育研究》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