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選錄近年發表的有關“自由語文”文章):(2 / 3)

2.引導旁注閱讀

從眾心理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表現在閱讀活動上就是人雲亦雲,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顯然不利於個性化閱讀。為此,應在教學中強調旁注的閱讀,即學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文字在課文的旁邊加以標記,簡稱“旁注”。學生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愛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這樣,學生具有很強的閱讀自主權,他們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不失為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

3.注重“延時評價”

《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多采用延時性評價。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後半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和“靈感”,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問題的回答給予終結性的評價,勢必扼殺了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火花。運用延時評價,能讓更多的同學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生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

4.創設開放情境

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麼,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摒棄強調“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教學完《九寨溝》描寫自然景觀片段後,讓學生暢談留給你印象深刻的九寨溝風景。答案異彩紛呈。突然,一個“小不點兒”質疑:“能否用‘飛流直下三千尺’來形容這裏的瀑布”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廬山的瀑布與九寨溝的瀑布迥然不同,如果說廬山的瀑布是氣勢磅礴的美,那麼九寨溝的瀑布則是高低錯落的美;有的說廬山的瀑布是“飛流直下三千尺”,那麼“九寨溝的瀑布則是“白練騰空銀花濺”,“銀花四濺蔚壯觀”……學生之所以能萌發如此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答案迥異的見解,完全是因為民主開放氛圍的創設,師生平等關係的建立,靈活開放題型的設計。學生的價值觀、個性心理應該說在這兒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三、教師也得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要想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在探究性閱讀中煥發個性的光彩,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得把先進的閱讀理念轉變為切實可行的教學行為。教師應以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擺脫“提示、參考”的束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都應抱著寬容、理解的心態去對待。對於課文本身,更要有自己的見解個性。

1.必須“成書在胸”

在探究性閱讀中教師不可能像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那樣“聞道在先”,“成竹在胸”,答案既定。即使是由教師發掘的學習內容,也不是事先有了明確的答案。因此,教師一定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價值語段,與學生共同研究、商討。要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了然於胸,並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功能。

2.必須“目中有人”

教師是閱讀教學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領導者。從這個意義上,教師這一主體對學生主體具有引導、啟發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一起有效而科學地研究,使大家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由於在探究性學習課程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力倡學生“自由選擇、自創個性”,因此教者還需把握學生這個“人”的實際狀況,認知水平,隻有這樣教學目標的確定才會更實在些。

隻有讓學生充分地研讀,獨立地感悟,真實地交流,自由地選擇,才能真正還給他們一個個性化的閱讀空間。同時,學生也隻有在教師的行之有效的引導下靈活地運用知識去發現,通過期待——反思——解讀,解決閱讀中生成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進行多元的思考探究,自由地表達主觀感受,對文本的理解也才能打上個性的烙印。隻要努力實踐這樣的閱讀,老師就能還學生一個“哈姆雷特”,學生也就能讀出自己個性的舞台!那時,一千個讀者,就真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探究性閱讀教學發展學生個性的新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以《自由閱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發表於《江蘇教育研究》2009.11)

讀寫整合 靠船下篙

多年的作文教學中,筆者也做過諸多低效或無效功。曾替學生訂閱書刊,講授過“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概念理論,開辦過歌德、普希金等文豪的專題講座,裝訂過學生佳作選,油印過學生優秀習作,甚至多次作文批語比學生作文篇幅還長,後來也編輯印數達7萬份的《教育周刊》……豐富多樣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渴望得到指導,渴望有所建樹,可是很多有高度有功底的理論文章,涉及讀寫整合的實際問題時,要麼語焉不詳,要麼隔靴搔癢。筆者讀寫整合稚步,將從營造讀寫氛圍,開發生活資源、倒出肚中貨色、培養評價眼光,分出讀寫層次等幾方麵“靠船下篙”,談談心得。

一、營造讀寫氛圍

人皆有表達自我的需要。一個健全的人,如果整天不講話,憋悶得多難受,好在口語交際釋入了人類這種心理訴求。一個學生,如果由於作文寫不好而憋悶得難受,那就要求他所在的整個班集體傾向於在書麵表達中,獲得成功感,大家習慣了自己有習作被評論、受器重;寫不出好作文就低人一等似的。在班級授課製的教學形式下、引發調動學生寫作興趣,是關乎整體的事。就像某地是“二胡這鄉”、某地是“民歌之鄉”一樣,營造出氛圍,成為傳統,大家樂此不疲,蔚然成風。一個班級,語文老師應該有一個教學目標,把它當作家班、小文壇來塑造,讀寫氛圍自然就出來了。氣氛搞活了是好事,要的就是搞活氣氛,不是學生都成為作家。

如何操作?看作家們怎麼鬧騰的,依葫蘆畫瓢。

交流,發表。本班交流,本校交流、校外交流;語文老師表揚,班主任表揚,其他科任老師的讚揚,甚至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校長的表揚。校刊登載,省市縣級報刊登載,各類學生報刊作文園地版麵上亮相。語文老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種種交流發表的機會,聯係發表的園地。一篇優秀習作的總批,隻有“校長閱讀此文,拍案叫絕”幾個字,學生就會興奮好幾天;把內容有可取之處的學生習作,修改謄抄推薦發表或廣播電台播出,這種成長的喜悅可能被該學生記憶一生。

獲獎。班級獎、年級獎、學校獎、縣市省級獎,甚至全國獎……有機會就為學生爭取,“自古無場外的舉人”,教師用心指導、精心修改的作文獲得了獎次,是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對同班級作文有整體促進作用。

麵批,快閱。給每位學生至少一次麵批機會,直接反饋。快速反饋使師生交流直通車無障礙,師生心理零距離。作文是獨立性很強的個體智力勞動,學生作文功底,存在問題千差萬別,需要教師當麵點撥,親切指導而不想別人知道自己作文的短處、毛病。先“批”為快,學生容易產生“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愉悅感。

下水作文。糾偏扶正,它行;克服驕縱,它行。寫下水作文,其實就是師生擂台賽,關鍵時刻,老師露一手,亮個底,看學生服不服。

談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比如梵高一幅油畫,市場拍賣價達5億萬人民幣;比如兒童一對懸腕“避邪”的核舟,市價2元,可稱買大甜桃16隻左右,你坐吃完甜桃後,可得16隻桃核,刻成16隻核舟,折價可稱買128隻大甜桃,而明代王叔遠雕刻的核舟工藝品,如若傳世,堪稱無價之寶;田漢寫香煙殼紙上的幾行字(國歌歌詞),讓中國多少年來傳唱不衰。西塞山在淅江湖州市西,可武昌市道士洑,亦名西塞山,絕壁臨江,上亦有張誌和《漁歌子》的銘文,可見藝術精品,人爭愛之,風流千古。凡此很多。

編好年選優秀習作。每人一篇,自選自改自己謄抄,署名留址,交語文老師保存,使“傳之久遠”。習作先交班級評議通過,質量不合格的讓學生二稿三稿的潤色修改,謄抄清楚。這樣,學生就會主動請教語文老師對有關作文提出修改意見。線裝牛皮紙作封麵封底,題名請有書法功底的同行代寫。裝訂完備後,教師精寫批語,交本班學生裝輪流傳閱,最後由老師保管。這活動操辦起來不難,語文老師隻須搬出幾本曆年的佳作合訂本,讓本屆學生傳閱,顯示出珍愛的誠意和接續傳統的願望即可。

油印,電腦打印優秀習作集。雖然費事,但作用不可低估。

佳句集錦。每日午休前,請學生把老師提供的本班習作佳句“集錦”在黑板上,署其姓名,其他同學摘抄入日記簿。

召開作品研討會。選取作文水平高的學生兩三人,挑出每人五六篇優秀習作,交由五六個作文水平不高的學生觀摩謄抄,把謄抄稿交由五六個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各自熟讀成誦,個別特佳的篇章段落安排背書能力強的學生默背下來,以資教學現場出效果。其餘形式與主題班會課相同。但有一項,作者要自己發言簡介簡析,談選材,談立意,談生活儲備;作者還須拉幾位本班的“評論高手”事先寫就一些評論文字。老師事前幫助幾位作文能力欠佳的學生導讀研討習作,告訴他們老師的評析。最後進入課堂,主持研討,給出研討作文的總體評價,真摯祝願,並對不是之處給以指評指導。當然,現場布置亦應該摹擬作家們的做法。

二、開發生活資源

作文就是把豐富有致的生活素材變為係統的語言、生動的文字,以期盡情表意。現代學生處在資訊媒體發達的時代,雖然生活的步驟少有變化,但在豐富繁榮的生活中,細節所包含的生活底蘊卻是常變永新的。一句話,隻有善於發現,現代中小學生的知識信息量和生活經驗遠比過失豐富複雜。可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流變中,人們親曆或耳聞的事情,哪些是值得記錄下來的,這種近乎挑剔的篩選需要極強的審度識力。周作人“五四”時期日記中有毛潤之來訪的記錄,卡夫卡日記中有“德國向俄國宣戰。——下午遊泳”的記載,都是頗有意味的,至少前者使後來變節的周作人不致處死。如果把一個人所做所思,原封不動記錄下來,文字量是驚人的。

如何開發生活資源?老辦法頗有成效,那就是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隨筆,解決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問題。

部分學生作文選擇,專門挑揀吵架打罵事件,著眼於生活中的陰暗麵,也有一些學生,關注生活中熱鬧嬉玩之事,這是玩樂心理,獵奇心理控製了他的作文題材。

學生日記乃至作文如何選材,實際上關涉到學生觀察自然和社會人生的視點、方向。為此,每逢新學期,在學生日記本的首頁上,我就替他們“早辦前程”,確定日記選材方向,選擇觀察內容。以1997年半學期為例,針對農村中小學實際,筆者提供了這份樣案。

方向一:向社會生活的縱深處探取。鄰裏四舍遠親近朋砌房造屋,紅白雜事,生活變遷;街頭小景,商場見聞。股票彩票,宣傳熱點,建設投資,鄉鎮諸事(包括哀事慘事醜事等);農家豐收,秋後賣糧,挖溝理墒,農耕施肥,農家電話,農戶手機,出民工、打白條等農民負擔農稅上繳等;本地新聞;火災地災、國慶慶典,澳門回歸;千禧年度賀,申辦奧運,足球賽事。

方向二:向校園生活的熱麵上搜尋。教育現代化工程,飯廳舞廳,語音實驗室,希望之星雕塑,河畔亭,小公園,操場,煤渣跑道,小賣部,會“說話”的牆壁;體育課、音樂課;背外語單詞,早讀,兩操;校會,運動會,歌詠比賽;環境氣氛,時令晨皆,節假日的獨特性。

方向三:向家庭生活的蘊藏中探究(略)。

方向四:向永恒美麗的大自然凝睞(略)。

這些“生活”流、意識流式的語句,提供給學生的寫作場域和經驗世界將因人而異。學生寫日記前通讀它們,就會自覺把生活近況中與之貼合相契的部分予以回溫、體認,觸動記憶中潛伏的亮點,打開了寫作思路。這叫貼著“生活”寫。

作文選材與日記相似,也要在“生活”中睜大眼睛尋。從“有”到“優”。聰明人在選材上自會揚長避短與“不擇手段”的。“揚長”即把自己最想寫的、感受最深的,能夠掏心掏肺道出來的,甚至可用批判或鑒賞的目光加以審視的素材作為首選對象,這樣寫作時也易於駕馭和發揮。裁縫的女兒寫量身高、量三圍,老鐵匠的孫子寫鐵匠鋪,自然是輕車熟路。一篇好作文,一定是某一方麵知識儲備和生活感受的集中表現。寫作者一旦將自己經曆過的偶然或必然。已知或未知的經驗與體驗收集起來,在一篇習作中有序道出,反映出對社會、生命、個人價值的認知和思考,這樣的作文是可以超水平發揮的。當寫作者找到了凝聚著他真情實感的事物後,在傾訴令他內心世界受到強烈震動的生活體驗時,選材上的優勢會使他的文筆高屋建瓴。“不擇手段”,在選材方麵當然不是指獵奇或生搬硬套,而是指快槍先發,臨機活變或揭弊撫腫等。習作中量體裁衣,搶用了你熟悉的X同學家事為題材寫出彩了;洞察時事先人一步搜集素材發於機先了;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後本地有人改種藥材遇到難題了,你獲訊飛筆等等,是為快槍先發。集體旅遊身心俱放,同學們都選用旅途見聞一類素材來寫作,你獨辟蹊徑寫旅遊車夜歸,人困馬乏;校運動會上不斷爆“冷”,花絮份飛,同學們筆走龍蛇大書特書了,你獨具匠心寫你體質體魄與運動史等等,是為臨機活變。選擇社會弊端,家庭困苦、個人病痛為材,或用後進生事例鋪陳筆墨,正所謂“一個人的不足之處正是別人不可替代的優勢”。此話在作文選材上可謂真知灼見。把他的“事”、“苦”、“病”貼切傳神地寫出,素材可謂得天獨厚,占盡風光,因為他不囿常規,無所顧忌,“犯事”、“吃苦”、“診病”新意迭出。由小推大,家庭與社會亦然。是為揭弊撫腫。當然揚長避短是為了寫來順手,素材抓得住人;“不擇手段”是為了新穎別致,素材“我有人無。”作文選材上的揚長避短和“不擇手段”正好從另一方麵體現出一個學生的全麵修養和綜合素質。

教師們要求學生選用有“看頭”、有“嚼頭”的素材,選用以小見大的素材,選用他人筆下未有的素材,便是學生兩手抓空總不開竅,關鍵是教師未把學生生活的“場”“麵”“點”揭示出來,使學生觸類聯想,身不由已地置身於作文場境中;也沒能使學生避免同類題材考場跑車撞車的缺失。作家們深入生活,記者們現場采訪,他們在寫作素材上從“有”到“優”的錄用上,常是揚長避短、“不擇手段”的,這都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都值得我們深思。

三、倒出肚中貨色

茶壺不是火鍋,不是蒸籠,豁口不大,幾個“沙眼”是倒不出餃子的。隻有重鑄其內部機製,才能使之“通竅”。表現在寫作課中,重鑄內部機製,就是訓練學生的寫作心理機製?如何訓練?筆者強調摘抄佳句佳筆,擁有個人摘錄本·剪貼簿,用摹寫·仿作的辦法,解決學生作文形式技巧問題,這實際上是學生處理外界信息的內化問題。

寫作本身應是對人一生所有思想經驗和全部情感意誌的調動驅遣。提倡仿作,仍要強調以寫作者的思想感情控製全篇,“仿”為“創”用。怎麼說呢?筆者出過作品集,發表過評論文章,回顧寫作曆程,多少也體驗過仿作的實效性。再想想名家吧,在深入持久的閱讀所得的經驗中,我覺得從《高老頭》的伏蓋公寓中可以隱見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店的影子,《孔乙己》中眾人的笑聲在《罪與罰》中更有原汁原味。生活中的高曉聲十足的“土包子”一個,他的《陳奐生上城》與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在寫法上可謂相仿佛。愛爾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人希尼,幾乎就在與他的前輩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葉芝對著幹。

仿作,在學生時代,是必要的,我認為。仿作並不意味著寫作者沒有主心骨,仿作並不是可羞可恥的行為。作文寫不好,才是可羞的;剽竊別人作品,才是可恥的。中小學生可資利用的課外閱讀時間不多,“讀齡”無論怎麼算也不長。一時之間讓中小學生生活範圍擴展開來,閱讀量大起來,從量的質的方麵看,都不現實。這樣,明智之舉無疑是多摘抄、多剪貼、多揣摩、多剖析、多摹寫。擇優而讀,擇“近”而讀,熟讀精思,忍不住摹仿它,超越它,仿寫多了,自然也會激發起學生趕超的雄心,漸能由摹寫上升到創新。

擇優而讀容易理解。擇“近”而讀何指呢?說穿了就是盡量讓生活來為學生閱讀作注解,使學生熟能生巧,通焐文理。所謂擇“近”而讀,就是選擇貼近中小學生生活實際,抒寫中小學生思想情懷,反映中小學生精神麵貌的作品,類似閱讀教學中的課文分析那樣,學生動手動腦,精研細究,含英咀華。擇“近”而讀,可以理解成高郵湖邊的學生,對描寫太湖、洪澤湖等等的文章可細讀,而描寫華山、泰山等等的文章可緩讀;可以理解為寫校園生活、學習生活、家庭生活、中小學生周邊社會生活的文章可細讀,描繪各種行業生涯、愛情武打、世情公案類作品可緩讀;還可理解為已有定評的貼近中小學生生活的名篇佳作可細讀,各類探索性作品、軼聞趣事類消遣性作品,可以緩讀;還可理解為反映社會思潮,社會熱點的時文可以細讀,觀點滯後,說法過時的消息,文章可以緩讀;最便於理解的是,親人朋友中有教師、匠人、藝人的中小學生,挑選自己所熟悉的描繪教師、匠人、藝人的文章來細讀,別類文章可以緩讀(緩讀作品可放在寒暑假期間集中閱讀)。學生能把選擇閱讀內容的眼光帶進閱讀中,自然會把這種有意識的閱讀與行為本身目的性聯係起來,進行腦中或紙上的仿寫練習。這種提法雖然顯得急功近利,但非“短視”“弱視”之類。

提供仿作,還要告訴學生:模仿字句是最低級的模仿,摘抄佳句名言有助於這種摹仿訓練,仿作成功者可得小喜悅;模仿段落以及謀篇布局的形式是中等的模仿,經常摘抄、剪貼、剖析他人全篇作品有助於這種摹仿訓練,仿作成功者可得中喜悅;摹仿主題、風格、作品情韻調式是高級摹仿,經常朗讀,背誦,摘抄或剪貼多一位作者多篇佳作有助於這種摹仿訓練,仿作成功者可得大喜悅;與名家名篇對著幹是偉大的“摹仿”,“仿作”成功可得靈魂的超逸永生,尋找到大境界中的自我。隻有當一位寫作者想確立自我寫作的獨立價值地位時,他才這麼幹,這麼幹的想法使他名垂千古。

四、培養評價眼光

學生認識水平會不會出現飛躍?會。人的身心發展並非是同步協調的,有時身體成長了,思想水平還相對滯後;有時認識水平提高了,身體還是長勢悠悠。人所處的環境、人生際遇發生變化,都有可能促人猛醒,使其認識能力大幅提升。身為教師,筆者不想揠苗助長,讓學生思想認識水平單方麵迅猛發展,表現出與學生年齡不相稱的“早慧”、“少年老成”,這也有違人道天倫和教學規律。但是作文訓練根據自身特點,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都不可或缺。如何操作:

收集、撰寫評論性對聯。

在心理描寫的文句中滲入觀照評價成分或色彩。

強化小議論文教學力度。發揮一事一議的小作文的文體承載功能,教給學生直逼事物本質的議論能力,形成論證力量,逐步增強學生作文的理論色彩與濃度。

課前一分鍾講演。有講演,有評議,有總結。一月一主題,課課要出新。

提供人物評價與事件評價的議論範型。用他人成功的議論句型句法和議論力度深度來引發,規範學生議論向度。提倡作文中引用、改用別人的議論成句,提倡學生結合文章中心和敘事內容,自己遣詞造句來揭示內涵實質,注意句式整齊。

五句話評論訓練。學生觀看影視劇作,收聽廣播音樂作品、閱讀佳作後,寫五句話評論:一句話評述中心,一句話涉及藝術形式,一句話讚揚其成功之處,一句話批評其中敗筆,一句話以評價性對聯為其製作海報或宣介標題。貶詞忌用“不好”、“不行”、“很壞”、“糟糕”等籠統語言,讚語忌用“OK”、“過癮”、“好極了”等泛泛之詞。特別是對影視作品的評價,教會學生在情節特色,主題歸納,鏡頭處理,戲路安排,場麵效果,動作設計,主題音樂或歌曲主題等方麵著眼。

學生學習生活本很緊張,難得有機會觀看影視作品,本企望放鬆一下,不料語文老師又布置觀後感等作文任務,對這份外加的待遇,學生中抵觸心情緒很大。倡導實施本班級作文“五個一”工程,撂下了學生沉重的心理擔子,又幫助學生掌握了議論門道,教學中舉重若輕。

教給學生審視、評判世界的正確眼光。卑劣的、世俗的、高尚的;辯證法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的……讓學生成為有主見的因而也是有力量的社會一員,不輕信或盲從。讓學生明白,孰美孰醜,或褒或貶,出於不同的評判標準,源於不同的價值體係,結論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