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習憤是一種厚厚的大氣層
書人寧可清貧也要“守身如玉”地不去做沾上錢的第二職業。這種士大夫似的不平等觀,既是對別的階層的貶低,更是對自我的束縛。
生活裏多少順理成章的本能式的思維方式,組成了一個厚厚的大氣層,使人不能宏觀、微觀地看清事物。每當一個事物順理成章地擺在前麵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把它掉過來看看,倒過去想想?
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其實是一種人身依附。
請問,哪位願意不要眼睛?世上的人絕沒有不要眼睛的,但是不要心靈的卻不乏其人。有些人,在別人難能的犧牲麵前無動於衷,而在別人些微的成功前卻妒火中燒。我們這個幾千年的封建古國,既繼承了農民的刻苦、酎勞,也流傳著小生產者的狹隘、妒嫉。你整我,我搞你。好容易盼來了搞經濟建設的今天,積蓄了十年的精力像火山爆發,但是嫉賢妒能的習慣勢力還在起著滅火劑的作用,而且往往人物愈是先進,他周圍的滅火器也成比例地增加。
中國人傳統的忍耐可以戰勝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但是,如果對不應該忍耐的也忍耐,對應該衝破的也忍耐,那麼這種忍耐恰恰會成為社會前進的阻力。
車廂地上一層的花生皮、雞骨頭、冰棍紙、梨核、痰,我便感到自己其實是坐在垃圾堆上。再肴看車廂裏擠壓著的垃圾千金和垃圾少爺,還在頻頻生產著果皮紙屑。相——安——無——事喲。
服務員一掃地,更把垃圾們帶入耀武揚威的極盛時刻。塵土飛揚起來,對全體乘客任意肆虐。
我望著車廂裏久違了的打補丁的旅行包和打補丁的麻包,不由想到補丁也是中性的。經濟基礎不改革,精神世界也隻能是打補丁。不管是無產階級的補丁還是資?階級的補丁。
經濟畢竟在改革,在好轉。一地的濾嘴可以作證。我對麵座位上,靠窗坐著一位穿小西裝的臉頰豔紅的女子。她搭著一隻腳,一支接一支地抽過濾嘴煙。我簡直不明白她怎麼在抽煙的同時就把她飯盒裏的燒雞和一瓶竹葉大曲消化了。還有花生。還有瓜子。
大家都在吃。
經濟好轉了為啥不吃?吃。
臉頰豔紅的女子噴吐著煙釃,噴出一個個大問號:過去吃得起嗎?過去吃得起嗎?對。現在是現在了。但是,過去藏在現在裏邊。
一切都是粗放的。如同東北黑土地上種地不用施肥。
在過去和現在的搏鬥中,這一分鍾被那一分鍾抵消,這一部分人被那一部分人消耗。有時一場消耗戰後會產生一個平局。
黑格爾說:“人死於習慣。”
耐苦的精神是永遠需要的。粗放的生存條件是急需淘汰的。
他不可能記住所有見過一次的人,但是人們記得他。“名氣一大,就不認識人了。”於是路上有人喊他一聲,他就作熱情狀,作朋友狀。但是對方到底姓甚名誰?自己什麼時候見過此人?他搜腸刮肚,終是一片茫然。
“你現在是名人了。”人家說。這也就等於說,他今後要處處小心。
習慣勢力具有這樣的盲目性,使一些本來很簡單的道理人為地複雜化了。我們有些潛力很大的青年尚未充分發揮作用,為什麼?因為老同誌還有這麼多,中年人尚且輪不上。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使人的壽命大大地延長了,一些本來完全可以由青年勝任的角色,卻依然得由“不服老”的人們幹到老。當然,等到青年也變成老年了,他們是可以得到重用的。但那時,會不會又有一些青年等著變成老年了呢?